2017年6月29日 星期四

巷口的早餐店

  我目前的租屋處座落於四通八達的老巷弄裡,其中一個不遠的巷口轉角上有間早餐店,它沒有招牌,而且平時會現身在店內逗留的顧客,往往都是熟面孔,彼此會閒聊,因此很有"深夜食堂"早店版的韻味。由於包含老闆夫妻和這些熟面孔,都是我不知道真實姓名的人們,於是我就在心底給他們每個人起了一個代號。

  早餐店的老闆晉三是個滿面笑容的大哥,他妻子阿珠則是在忙碌時,總會不自覺板起面孔,形成有趣的對比。靠進店門口的第一個位子上,總是坐著一位小男孩,是這對夫妻的兒子小甘弟,小甘弟一看就知道是位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但具體詳細就不清楚了。

  老闆夫妻的某位親戚大熊,是位長得人高馬大、虎背熊腰的大哥,時常來店內串門子幫手,今天他拿著盒小籠包坐在小甘弟旁邊餵小甘弟吃早餐。這時,一位穿著黑短褲,褲頭拉高到快要包覆整個啤酒肚的青年黑皮,從對街跨過馬路走過來店門口。大熊看他遠遠走來,就朝著馬路中央吆喝:「嘿!歐巴馬,你今天怎麼有空過來?」

  嗯,這黑皮是我沒看過的面孔呢!怎麼大熊一見面就喊人家美國前總統的名字?不清楚有什麼含義呢!不過黑皮表情似乎一點兒都不受這個稱呼的影響,應該心底很能認同別人喊自己歐巴馬的。

  黑皮:「剛剛收到消息,美國副總統今天要來視察!」

  喔!黑皮講起話來的感覺,果真不是一般市井小民。

  黑皮挺了挺胸:「今天參謀長也要來,跟副總統一起過來視察。美國副總統跟參謀長要來視察—」黑皮頓了一下,快速地掃了一眼店內:「—竹蓮市場!」

  哇!難怪大熊跟黑皮打招呼的時候,要喊他歐巴馬。

  在黑皮跟老闆晉三點餐的時候,老闆娘阿珠幫我結帳,然後上班去囉~

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人生中的第一次網聚

  其實也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要分享,就是拿來放照片的一篇文章,記得上次這樣做,已經是大學畢業那年了,我有發現自己真的不太發這種生活文,哈。只希望別把大家的名稱搞錯才好,我家喇叭很差、很失真的,聽聲音認不出來誰是誰啦!

  第一張照片是不小心被我偷拍的子瞻和阿賢,有鑑於阿賢在實際拍照時,都躲在子瞻的大臉後面,就算兩人沒擺pose,我也要把這張放上來:

  接著是用餐中的保羅,應該是這桌裡面年紀最長的:

   再來是恨天,還有低調和他的女伴:

  請店員妹妹幫我們大家拍的大合照:

  接下來是系列合照大連發,第一張是跟阿賢的合照:
  
  第二張是跟米洛的合照:

  第三張是跟恨天的合照,我有開始感受到自己長得不算矮了:

  第四張是跟低調的合照。只能說,真不愧是能跟恨天一起打MP10的男人,連笑容都能透出其非凡風采:

  第五張是跟子瞻的合照。啊啊!我有點受不了了,沒有想到這個系列照其實是在強迫大家一直觀賞我的照片,我後悔了,讓自己曝光度太高根本就不是飄仔的屬性啊!人家不太想被高度關注的說。(泣)

  第六張是跟保羅的合照。我很高興系列照終於結束了,泣:

  天外飛來一筆,下午在路上亂晃時,加入我們行列的小路(左):

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多元文化與文化封閉

  以前在聽其他人提到「多元文化」的時候,浮上心頭的畫面總是類似多國文化或多族群文化的祭典,就像許多外國人穿著自己國家的傳統服飾一起歡笑的景象,是既熱鬧且快樂的。但最近卻不再這麼想了,取而代之的,是我平常見慣的生活畫面,腦中浮現的畫面會變得這麼貼近自己原本的生活,大概是因為我了解了「多元文化」一直都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當中吧!
  我現在所看見的「多元文化」,我還不確定是否就是「多元文化」全部的樣貌,這就像盲人摸象一樣,我可能以前只摸到象牙,現在連象腿也摸到了,可是現在的我並不確定是否還有象鼻、象肚的存在。可是一個盲人目前還辦不到的事,可以透過眾多盲人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地,把象的樣貌拼湊出來。這就是為什麼我想在這裡談談自己學到的東西與自己的看法。
  那麼我現在所理解的「多元文化」,到底是以什麼樣的姿態存在?當我們看著中華民國憲法第七條「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時候,應該就要想到這些分類就是在指「多元文化」,而非只有「種族」而已。不同的族群有自己的文化,像是台灣原住民各族文化、客家文化等;不同的宗教也有自己的文化,像是回教、佛教、基督教等;不同的性別也是,像男性、女性、同性戀等;不同職業也有,像是教師、醫師、八大行業等;不同階級也有差異,像是豪門階級、中產階級等;不同年齡也是如此,像是銀髮族群、青少年次文化等;還有身心障礙者們也有自己的文化;甚至連不同的愛好或運動都是,像是動漫迷、影歌星迷、瑜珈團體、有氧舞蹈團體、籃球隊、高爾夫球球伴等。這些數都數不清,屬於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屬於人與人之間的隸屬,就是「多元文化」。
  由於我們從小到大所接觸到的文化,給了我們一套看待事物的方式,當我們在不了解他人文化的情況下,用我們自己的眼光來下結論,「文化封閉」通常就出現了,更激烈的情況則是我們比較常聽見的「文化衝突」。以性別來說,女權的出現也不過是比較近代的事,而性別偏見與性別歧視,不論男女,想必從小學到大,並且深受其薰陶,就像幾年前,常遇到有人問我念哪個系,當我回答「清大物理」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會聽成「清大護理」,甚至對這間大學有點概念的人,還會質疑清大什麼時候多了護理系,但是為什麼不想想女生也是可以就讀物理學系的?為什麼護理才必須是女生的天下?這是一種性別的偏見。而我最近常常注意到的,關於「基層消防人員的肺腑心聲」、「醫師的辛酸甘苦談」、「教師的冷暖人生」等,這些也都是基於我們不了解他們的文化,並造成職業的偏見,使他們的生活處境艱難,於是他們非得跳出來表達自己不可。至於對於從事某些職業的人的歧視,從事八大行業的人們與其家人,應該都深有所感,在我的認知裡,台灣這個現象應該很普遍。除此之外,像是女性找工作的時候,雇主很在意其婚姻與生產的規劃、對老年人不友善的態度、對身心障礙者很不客氣的言論等,都可以說是多元文化的素養不夠。
  雖然講了這麼多,但是也都只是些自己對這些名詞的解釋而已,也許在這裡結束,會讓大家感覺好像沒頭沒尾,不過我已經達到我的目的了,那就是我這個「盲人」,試著把自己所看到的「象」的一部份描繪出來,所以以上這些就是全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