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協同教學法

一、協同教學法的特色

  也許光聽名字會不太知道「協同教學法」是什麼樣的教學法,但如果從英文名字來看,也就是「team teaching」,就不難猜出協同教學法的精隨在組成一個專業的教學團隊來共同設計課程或進行教學,也就是在教學活動上採用「team work」的方式。

  我認為比較特別的地方有二:第一,上課的部分,可以是團隊中的某個人單獨完成,而備課的時候,則是由團隊來共同計劃與進行。第二,兩名以上的教師輪流接力上課不能稱為協同教學法。綜合上面兩點,我認為關鍵在於「合作」,而非「分工」。一個團隊在進行一項工作時,一定要開會討論,像這樣「meeting」的過程,才能產生「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火花。若只是分工,便稱不上是一個團隊,因為現代社會本來就分工細緻,每個人從事不同的工作並賺取酬勞,而利用酬勞,我們可以換取各種工作的產物與服務,所以我們某種程度上已經算是分工了,而我們藉由分工滿足了各種需求,但不太會有人認為這是合作,或者是說,不會有人稱這是個團隊,只能說是所有人都是一個大工廠內各司其職的小螺絲釘。

相關延伸閱讀:
  「協同教學法」中有對此教學法更加詳細地描述,其中我覺得很特別的地方在於「課程統整」與「當前實施協同教學時可能遭遇到的問題」這兩個部分,前者跟不同學科間的合作較有關係,後者很詳細地整理了一些問題注意事項,這部分課本就沒作較有系統的整理。

二、實例

  這篇「你怎麼知道我錯了?」的人權教育教案設計,是綜合了社會領域、自然領域、語文領域與綜合活動領域的課程設計,著者是李芬蕓、楊玉鳳、黃詩娟、彭怡菲和蕭文綺。此教案採用主題式教學,從「馬告國家公園」看原住民的人權問題,藉此帶出社會領域的原住民特色與人權觀念、自然領域的原住民自然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育觀念、語文領域的原住民文學和綜合活動領域的環保活動,同時使用自編教材。這跟這禮拜小組演示的教學,相似度很高,是由一個主題涵蓋各個學科,但結構更加龐大。

三、如果我是老師的話

  在看到主題式教學的時候,我心中第一個浮現的是宜蘭縣的學生們共有的經驗-「綠色博覽會」,簡稱綠博,是大部分宜蘭縣的學生們都會參加的校外教學活動之一。配合這樣的戶外教學活動,與幾位不同學科的老師組成團隊,共同合作並設計相關課程,應該會是很不錯的方法。

  綠博每年的主題雖然不盡相同,但都是人文藝術與自然環境的結合,而今年的主題是「有機森活」,從中可以衍生出很多相關子題,像是:
1. 介紹宜蘭的地形氣候,並指出適合栽種的作物與庭園植物有哪些。
2. 觀察植物的各種形態特徵,了解植物與環境、季節變化的關係及生態現象。
3. 介紹有機農牧業,其相關產業與經濟發展。
4. 認識減少與降低環境污染的有機生活,並介紹環保相關議題與國際公約。
5. 認識有機飲食,並動手製作烹調。
6. 認識食品添加物,並了解其性質。
7. 用廢食用油製作肥皂,並認識皂化反應。
……等。
光是從這個主題就已經涵蓋了地理、生物、公民、家政、化學等學科。如果再搭配綠博的各個展覽館,能夠涵蓋的領域就更多了,因為展覽館的主題涉及更多環境地形、自然生態和綠能科技的議題,非常豐富。

相關網站:
2012宜蘭綠色博覽會
2011宜蘭綠色博覽會
2010宜蘭綠色博覽會
2009宜蘭綠色博覽會
2008宜蘭綠色博覽會
2007宜蘭綠色博覽會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概念獲得教學法

一、概念獲得教學法的特色

  一言以蔽之,即提出一個具有清楚標準屬性特色的概念,並用一大堆例子來輔以說明。其中,「例」,是最令人頭痛的部分。無論是教科書上,或是課堂上的小組演示與該教學法的說明,「例」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甚至可以說是重頭戲。當老師告訴學生一個「概念」的時候,那些對於概念的描述,其實有時候不是那麼容易理解,對學生來說,甚至會是一個陌生的全新知識,這時候如果提出大量符合概念的「正例」與幾個概念外的「非例」,學生就會把這些「例子」跟概念綁在一起,若是其中剛好有些「例子」跟學生的過往經驗相似,那麼學生不但能夠理解地很快,這樣的學習對學生來說也是很有意義的(註一)。

註一:2012年3月14日傅麗玉老師在課堂上的"多元文化教學設計"演講中有提出,可以參考我的另外一篇文章「多元文化教學設計」,網址:http://melody471.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html

相關延伸閱讀:http://www.docin.com/p-9104064.html。這裡面提到了關於概念的定義與本質,但這是對岸的網頁,所以充滿了簡體字,會介意的人請勿點選進入。

二、實例

  在講完一個概念之後,給予例子也是應該的:http://140.127.82.166/retrieve/11196/2.pdf。以上提供的網址是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機構典藏的《數學學習領域典範教學示例彙編(一)》,著者:劉曼麗、簡清華、徐偉民、侯淑芬、陳淑琳、洪雪芬、吳金聰、鄭惠萍、梁惠珍、李淑幸、郭怡伶,裡面收錄了七個數學的教學示例,而第一篇《圈!圈!奢爾扣魔咒!》則是我想要給大家看的例子。

  在第一篇《圈!圈!奢爾扣魔咒!》中,一開始就強調了想建立學生正確的關於圓以及圓的基本要素的概念,並在教學活動三中安排正例與非例來協助學生建立此概念,這個部分即運用了概念獲得教學法。雖然使用的是「5E學習環教學模式」(註二),但還是可以從中看到其它教學法的精神在內,像是活動中要求全班討論和活動使用小組進行的部分,這跟討論教學法就很相似。

  如果大家剛好有這個閒情逸致,把這本書翻完了,你或許會發現,第六篇《數感小子完乘法》中的活動一,老師讓學生們舉例,接著把這些例子按照所運用到的四則運算分類,這跟課堂上小組在講述概念獲得教學法時,曾經播過的影片有點相似,在影片中,老師讓學生提出國家的名字,然後再將學生提出的例子分成「是」或「不是」。

  再給個例子:陳明瑩、許瓊文、余婷筠老師所設計的教案「認識圖形」。這個教案中,對每種形狀都提供了很多例子可以加以說明,有的是正例,有的是非例,讓學生能夠從中獲得該圖形的正確概念,可以很明確地看出概念獲得教學法的使用。

註二:「5E學習環教學模式」中有對此教學模式的介紹,此為翻譯文章,若對原文有興趣,裡面也有原文出處的資訊可使用。

三、如果我是老師的話

  我想,在高中物理科或國中自然科的教學中,有很多概念都是具有清楚標準屬性的特色,同時,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現象可以當作大量的正例使用,其實非常適合使用概念獲得教學法。像是當你想要介紹「物質的三態」時,就可以舉很多生活上的例子來輔以說明,讓學生能夠因此很快地理解這些概念。

最後來個簡明的例子,說明一下我會如何使用概念獲得教學法。

教學主題:超距力

教學目標:超距力概念的習得

教學活動:

  請學生舉出生活中常見或他所知道的力,接著老師把學生提出來的力分別寫在黑板的左邊和右邊,右側屬於「yes」,左側屬於「no」,當黑板上的例子累積到足夠的數量時,與學生們討論屬於「yes」的力有哪些共通點?接著跟學生討論那些共通點,是否能在屬於「no」的力上面找到?如果有某「yes」的共通點在「no」的例子上都找不到,那就代表該共通點是「yes」的標準屬性特色。最後,老師總結並講述超距力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