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協同教學法

一、協同教學法的特色

  也許光聽名字會不太知道「協同教學法」是什麼樣的教學法,但如果從英文名字來看,也就是「team teaching」,就不難猜出協同教學法的精隨在組成一個專業的教學團隊來共同設計課程或進行教學,也就是在教學活動上採用「team work」的方式。

  我認為比較特別的地方有二:第一,上課的部分,可以是團隊中的某個人單獨完成,而備課的時候,則是由團隊來共同計劃與進行。第二,兩名以上的教師輪流接力上課不能稱為協同教學法。綜合上面兩點,我認為關鍵在於「合作」,而非「分工」。一個團隊在進行一項工作時,一定要開會討論,像這樣「meeting」的過程,才能產生「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火花。若只是分工,便稱不上是一個團隊,因為現代社會本來就分工細緻,每個人從事不同的工作並賺取酬勞,而利用酬勞,我們可以換取各種工作的產物與服務,所以我們某種程度上已經算是分工了,而我們藉由分工滿足了各種需求,但不太會有人認為這是合作,或者是說,不會有人稱這是個團隊,只能說是所有人都是一個大工廠內各司其職的小螺絲釘。

相關延伸閱讀:
  「協同教學法」中有對此教學法更加詳細地描述,其中我覺得很特別的地方在於「課程統整」與「當前實施協同教學時可能遭遇到的問題」這兩個部分,前者跟不同學科間的合作較有關係,後者很詳細地整理了一些問題注意事項,這部分課本就沒作較有系統的整理。

二、實例

  這篇「你怎麼知道我錯了?」的人權教育教案設計,是綜合了社會領域、自然領域、語文領域與綜合活動領域的課程設計,著者是李芬蕓、楊玉鳳、黃詩娟、彭怡菲和蕭文綺。此教案採用主題式教學,從「馬告國家公園」看原住民的人權問題,藉此帶出社會領域的原住民特色與人權觀念、自然領域的原住民自然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育觀念、語文領域的原住民文學和綜合活動領域的環保活動,同時使用自編教材。這跟這禮拜小組演示的教學,相似度很高,是由一個主題涵蓋各個學科,但結構更加龐大。

三、如果我是老師的話

  在看到主題式教學的時候,我心中第一個浮現的是宜蘭縣的學生們共有的經驗-「綠色博覽會」,簡稱綠博,是大部分宜蘭縣的學生們都會參加的校外教學活動之一。配合這樣的戶外教學活動,與幾位不同學科的老師組成團隊,共同合作並設計相關課程,應該會是很不錯的方法。

  綠博每年的主題雖然不盡相同,但都是人文藝術與自然環境的結合,而今年的主題是「有機森活」,從中可以衍生出很多相關子題,像是:
1. 介紹宜蘭的地形氣候,並指出適合栽種的作物與庭園植物有哪些。
2. 觀察植物的各種形態特徵,了解植物與環境、季節變化的關係及生態現象。
3. 介紹有機農牧業,其相關產業與經濟發展。
4. 認識減少與降低環境污染的有機生活,並介紹環保相關議題與國際公約。
5. 認識有機飲食,並動手製作烹調。
6. 認識食品添加物,並了解其性質。
7. 用廢食用油製作肥皂,並認識皂化反應。
……等。
光是從這個主題就已經涵蓋了地理、生物、公民、家政、化學等學科。如果再搭配綠博的各個展覽館,能夠涵蓋的領域就更多了,因為展覽館的主題涉及更多環境地形、自然生態和綠能科技的議題,非常豐富。

相關網站:
2012宜蘭綠色博覽會
2011宜蘭綠色博覽會
2010宜蘭綠色博覽會
2009宜蘭綠色博覽會
2008宜蘭綠色博覽會
2007宜蘭綠色博覽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