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多元文化教學設計

2012年3月14日傅麗玉老師的"多元文化教學設計"演講
  傅老師演講的前半段先讓我們了解了生活經驗對學習來說的重要性,而一個人的生活經驗則與他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息息相關,接著老師才開始切入有關多元文化教學設計的部分,而這部分談的則是如何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融入教學。
  演講中,老師舉了一些例子都讓我覺得很有趣,給了我未曾想過的觀點來看待這些事,或許分開來看是那麼的尋常,但我從沒想過是一樣的道理,像是傅老師有提到當我們拿到一張照片,尤其是團體照的時候,我們第一件事都是搜尋相片中是否有自己的身影,接著可能搜尋是否有自己認識的對象或熟悉的景物,當這張照片中找不到與自己有關的東西在裡頭時,這張照片對我們來說意義就不大。在教學上也是如此,當我們將這些知識與自身經驗連結在一起的時候,這樣的學習是有意義的,而教師們則要試著努力把課堂上欲教給學生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即可。接著,傅老師便秀了一把竹槍給我們看,告訴我們對於跟這類玩具熟悉的孩子們,如何將竹槍與科學的概念和知識設計成教學。這些例子都很實用,不是說例子本身,而是指這種思考模式,可以應用在各式各樣的地方,真的讓人受用無窮。
  這樣的教學設計,若是在所有的學生都擁有相似的生活經驗與文化之下,的確非常有幫助,但若是多元文化班級,也許就不是那麼好用了。當傅老師提到「貓頭鷹標本」的例子時,我就有了這樣的疑問,當不是整班的學生都是原住民的時候,就不會出現全班一起逃跑的現象,當需要逃跑的學生是少數或甚至是一個人的時候,學生該怎麼辦?這讓我想到種族融合班級的存在,裡頭的學生有屬於自己的文化背景,像是之前曾經看過的「街頭日記」這部電影,影片中的女老師遇上的就是種族融合班,每個小圈圈都有自己的文化,像小型的聯合國一樣,學生們之間是有國界的,我在想,這樣的班級要有共同經驗是很難的,雖然片中的每個孩子確實都有共同經驗-被槍口指過且活在失去生命的恐懼中,他們甚至都曾經失去過朋友或家人,但除此之外,他們彼此之間的差異真的很大,我在想,也許多舉辦幾次校外教學,不需要一天,也許只是兩個小時參觀一下博物館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增加他們的共同生活經驗也許是比較好的,除此之外,至少在教學的設計上,可以先試著去了解每個學生的文化背景與他們的禁忌,因為當你試著要去建立良好的教學關係時,知道學生討厭什麼是很重要的。
貓頭鷹標本:在某個文化中,貓頭鷹是惡魔的象徵,當不知情的外地生物老師將標本拿出來展示給在地文化社區中的學生看時,整個班級的學生開始四處逃竄。
街頭日記:《街頭日記》〈Freedom Writers〉,2007年由派拉蒙電影公司發行。

教案分享:http://study.boe.tcc.edu.tw/seed/seed_data/product/5_1.doc
  上面網址中的檔案是華龍國小黃錦綉所設計的教案,她在設計理念中第一條就指出了「藉由兒童的生活經驗」這件事,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教學合在一起,接著透過課堂上的示範,讓學生觀察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增加學生的生活經驗,也許讓學生們花點時間回想並討論他們以前是否也有觀察到類似的現象會更好一些,這樣就可以將現在在課堂上的體驗與過去的生活經驗做連結,讓學生能有更深刻的體驗。

  除了上面提到的教學設計之外,針對台灣會面臨到的多元文化,下面的網站應該會有一些幫助。
多元文化學習網:http://www.multiculture.ntpc.edu.tw/

2 則留言:

Shirley Liu 提到...

超愛「街頭日記」的!
看完很感動,但那個老師付超大代價,他是真的很願意的全心付出,甚至犧牲家庭生活。
彷彿他就是天上派來要幫助那些學生的。

DaDa 提到...

推"街頭日記" :)

對於教案的部分,除了有連結學生生活經驗的特色之外,還有沒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優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