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概念獲得教學法

一、概念獲得教學法的特色

  一言以蔽之,即提出一個具有清楚標準屬性特色的概念,並用一大堆例子來輔以說明。其中,「例」,是最令人頭痛的部分。無論是教科書上,或是課堂上的小組演示與該教學法的說明,「例」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甚至可以說是重頭戲。當老師告訴學生一個「概念」的時候,那些對於概念的描述,其實有時候不是那麼容易理解,對學生來說,甚至會是一個陌生的全新知識,這時候如果提出大量符合概念的「正例」與幾個概念外的「非例」,學生就會把這些「例子」跟概念綁在一起,若是其中剛好有些「例子」跟學生的過往經驗相似,那麼學生不但能夠理解地很快,這樣的學習對學生來說也是很有意義的(註一)。

註一:2012年3月14日傅麗玉老師在課堂上的"多元文化教學設計"演講中有提出,可以參考我的另外一篇文章「多元文化教學設計」,網址:http://melody471.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html

相關延伸閱讀:http://www.docin.com/p-9104064.html。這裡面提到了關於概念的定義與本質,但這是對岸的網頁,所以充滿了簡體字,會介意的人請勿點選進入。

二、實例

  在講完一個概念之後,給予例子也是應該的:http://140.127.82.166/retrieve/11196/2.pdf。以上提供的網址是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機構典藏的《數學學習領域典範教學示例彙編(一)》,著者:劉曼麗、簡清華、徐偉民、侯淑芬、陳淑琳、洪雪芬、吳金聰、鄭惠萍、梁惠珍、李淑幸、郭怡伶,裡面收錄了七個數學的教學示例,而第一篇《圈!圈!奢爾扣魔咒!》則是我想要給大家看的例子。

  在第一篇《圈!圈!奢爾扣魔咒!》中,一開始就強調了想建立學生正確的關於圓以及圓的基本要素的概念,並在教學活動三中安排正例與非例來協助學生建立此概念,這個部分即運用了概念獲得教學法。雖然使用的是「5E學習環教學模式」(註二),但還是可以從中看到其它教學法的精神在內,像是活動中要求全班討論和活動使用小組進行的部分,這跟討論教學法就很相似。

  如果大家剛好有這個閒情逸致,把這本書翻完了,你或許會發現,第六篇《數感小子完乘法》中的活動一,老師讓學生們舉例,接著把這些例子按照所運用到的四則運算分類,這跟課堂上小組在講述概念獲得教學法時,曾經播過的影片有點相似,在影片中,老師讓學生提出國家的名字,然後再將學生提出的例子分成「是」或「不是」。

  再給個例子:陳明瑩、許瓊文、余婷筠老師所設計的教案「認識圖形」。這個教案中,對每種形狀都提供了很多例子可以加以說明,有的是正例,有的是非例,讓學生能夠從中獲得該圖形的正確概念,可以很明確地看出概念獲得教學法的使用。

註二:「5E學習環教學模式」中有對此教學模式的介紹,此為翻譯文章,若對原文有興趣,裡面也有原文出處的資訊可使用。

三、如果我是老師的話

  我想,在高中物理科或國中自然科的教學中,有很多概念都是具有清楚標準屬性的特色,同時,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現象可以當作大量的正例使用,其實非常適合使用概念獲得教學法。像是當你想要介紹「物質的三態」時,就可以舉很多生活上的例子來輔以說明,讓學生能夠因此很快地理解這些概念。

最後來個簡明的例子,說明一下我會如何使用概念獲得教學法。

教學主題:超距力

教學目標:超距力概念的習得

教學活動:

  請學生舉出生活中常見或他所知道的力,接著老師把學生提出來的力分別寫在黑板的左邊和右邊,右側屬於「yes」,左側屬於「no」,當黑板上的例子累積到足夠的數量時,與學生們討論屬於「yes」的力有哪些共通點?接著跟學生討論那些共通點,是否能在屬於「no」的力上面找到?如果有某「yes」的共通點在「no」的例子上都找不到,那就代表該共通點是「yes」的標準屬性特色。最後,老師總結並講述超距力的定義。

2 則留言:

DaDa 提到...

我覺得你文章一開始對"例"的說明非常好^^
還與過去學過的"有意義學習"與"學習經驗"連結起來。

再者你舉的例子也非常貼切。自然科許多單元真的相當適合使用概念學習。

W 提到...

I like your work on Concept Learning: precise and clear!

Wenhung 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