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1日 星期一

學習理論與教學實務的結合:經驗分享

2012年5月16日長榮大學健康心理學系許崇憲老師的演講
"學習理論與教學實務的結合:經驗分享"
  許老師的演講有著具體的框架,讓人一目瞭然。開頭先介紹了自己與這場演講的大綱,讓我們清楚地知道接下來會聽到些什麼,並藉此準備好聽眾的期待,接著便進入主題。許老師在演講中先簡介了一些理論知識,並提出一些思考問題,緊接著就開始談在教學上與評量上的自身經驗,最後依舊使用一些思考問題作結,但更加發人深省。
  許老師開頭在介紹自己是長榮大學的老師時,有提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他上課時必須維持秩序。他認為需要班級經營與秩序維持的學生,其學習方法與習慣都還在建立中。這讓我有點驚訝,因為我還沒做過這方面的思考。在聽到這個看法的當下,我回想了很多關於自己從以前到現在的上課經驗,並發現自己上課的習慣與態度有過數次很大的轉變,讓我幾乎都可以據此做出截至目前為止,自身的學習方法與習慣建立的歷程了。對我來說,這是個很有趣的發現。
  許老師還談了他大四教育實習的經驗,提到他大學唸的是教育,讀了很多教育理論,但他實際上去教國文課時,卻採用了與自己中學時上過的課相同的授課方式,因為他很喜歡,喜歡的理由則是考試容易考高分,即使這種方式只有教師講授課程內容,不需與學生進行互動。當時大四的他,認為這樣教是最好的,但現在的他卻不這樣認為。我覺得,我很能夠理解他大四時,為何會採用中學時經驗過的授課方式,而且還是中學時覺得上得很好的,因為我也做過相似的事。我當初在教國中自然的時候,由於國一到國三的課都上,我在準備課程的時候,等於是準備了三種科目:七年級生物、八年級化學和九年級物理與地科。在結束了近兩個月短暫的初次教師生涯後,我發現我課上得最順手的是生物,接著是化學,最後是物理與地科。這樣的結果很讓人詫異,因為我大學畢業自物理系,但物理卻上得最令人遺憾。但我知道我在上課的時候,我講課的方式,幾乎就跟我以前國、高中時最喜歡的上課方式一樣,而授課的內容,幾乎就是照抄,我連某些串場笑話都用一樣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的國、高中經驗對於我初登場的成敗,就顯得至關重要,因此可以想像得到,我幾乎沒經驗過會讓自己喜歡的理化課,但我卻上過很棒的生物課!而評量的方式,則採用了我高中數學老師的方法,而那方法的確是我最欣賞的。雖然許老師將焦點放在「這樣的教學方法其實不好」,但我卻有了一些其他的看法,這並非指我認為這教學法是好、是壞,而是指我從這中間,也就是結合我自身的經驗與許老師分享的經驗,看到了成為教師可能會有的學習歷程。我們都是從模仿開始的,而且都還走在學習的路上(但許老師走得比較遠),努力的目標也可以一直設立在「發展出比現在更好的教學方式與評量設計」上,也就是說,為了要創造出一堂好課,我們無法憑空想像,我們再現過去的經驗,並從中掌握一些特點,進而獲得進步的方向,於是我們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創新。

延伸閱讀一:「如何培養數學思考力」和「想成想像力,成為真正的聰明人」中有提到關於模仿與想像力的關聯、豐富知識的重要性等。

  接著,許老師提出第一個思考問題:「老師自己的獨特性在哪裡?」。他認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格特質,不單單只是學生,教師也是各有千秋,但很多學派的理論都只聚焦在學生身上,忽略了教學活動中另一個參與的角色-教師。於是,許老師在介紹了一般人會有的五種基本人格特質後,提出了更多思考問題:「定於一尊的教學模式?」、「你自己的人格特質是什麼?」、「順應自己的人格,發展出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強調自己具有人類發展的彈性,學習人人認可的教學模式?」。這些突然讓我想回頭,回過頭檢視自己學到的東西是否真的只聚焦在學生身上,然後我發現,我們從小就習慣了「因材施教」的對象是學生,而非老師。這還真是受益良多,有了不同的思考方式之後,除了考慮是否能幫助學生學得更好、更多之外,我們還可以考慮符合自己特性、經過一番「截長補短」調整後的教法,不但教起來順手,對教學品質的提升也有幫助。

延伸閱讀二:「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就是許老師當天所介紹的五大性格特質。

  在挑出這些思考問題之後,許老師開始一個個講述過去從用過的教學設計和評量設計,也就是這場演講的主菜們。其中,在第一個登場的經驗談裡,老師用了一個例子來說明其所應用理論的部分:
題目一
有四張卡片,分別為「A」、「K」、「4」、「7」,如果要翻最少的卡片來證明「正面是母音,則背面就是偶數。」這句話,要怎麼翻?
題目二
有四張卡片,分別為「酒」、「可樂」、「十六歲」、「二十二歲」,如果要翻最少的卡片來證明「成年人,可以飲酒。」這句話,要怎麼翻?

以上這兩個題目使用一樣的概念解題,答對率卻有明顯差異,理由在於:情境學習是較容易的。如果是要求學生對「心理學與社會議題」進行調查或實驗,那「有何種人格特質的人,容易支持死刑?」和「有何種人格特質的婆婆媽媽們,喜歡收看韓劇?」這兩個主題便有著很大的差異,因為不管是調查者還是被調查者,「死刑」和「韓劇」在人們生活中的親近程度是不同的。我發現這個例子所要傳達的概念,是經常被強調的,不論在課堂上,或是演講中,站在台上的人總是換句話說地闡述著它。從一開始聽覺得很有道理,到後來,慢慢地就內化成自己的一部份了,似乎在教學上或學習中將此面向考慮進去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由於是很重要的概念,只要聽到新的闡述方式,就記錄下來,在累積了豐富的範例之後,搞不好以後會有機會創造出一個具有高衝擊性的說法,可以深深刻在聽眾的腦子裡。
  雖然許老師談了很多自身經驗,也用相當誠實(甚至可以說是勁爆?!)的語言再現了當時的情境,但其實這些都是屬於許老師的東西,充滿了許老師的特色,說到要打包帶走,卻是不適當的,因為這跟許老師一開始提到的思考問題有關,也就是老師們也各有不同。我想,老師採用的教法與師生間的相處模式等,應該要取決於實際參與教學活動的師生雙方的特質,這大概也是許老師在演講的過程中,不斷地強調這是「他的」做法的理由。
  在演講中有個意外的小插曲:我跟坐在左邊的同學因為許老師講的內容,彼此轉頭看了對方一下,還相視而笑。因為許老師在解釋「軟性」和「硬性」事件的差異,說學生只對具爭議性(軟性)的社會問題、商業行為有興趣;對政治、經濟等硬性事件,就顯得興趣缺缺。而許老師針對硬性事件所舉的例子,「油電雙漲」、「希特勒為何會崛起?」等,剛好跟請他來演講的這門課-教學原理-前半段分組教學演示中所使用的課程主題相似,所以是課堂上我與同學們共同的經歷,這就是為何會彼此相視而笑。但這件事乍看之下,卻跟老師說的有出入,因為如果學生們對這類硬性事件沒興趣的話,那修課同學們就不會想要去使用這樣的主題來進行小組演示了。但如果用另一個方式來思考呢?從許老師說法出發,把上台進行小組演示的同學們視為教學方,那就代表這些教師們選擇了一個學生們可能較不感興趣的主題,這就變成應該要檢討的方向了,因為吸引學生、提高其學習動機,是教學上的重要課題之一。
  而演講的結束則是用「我還走在學習的路上」為標題,這不單單是「活到老,學到老」的概念,同時也指出人是會不斷地進步的,讓人深深感受到,走在同一條路上的前輩就在眼前繼續邁進的努力,以及自己也要好好加油才行的意念。

2012年5月18日 星期五

合作學習教學法

一、合作學習教學法的特色

  如果說「協同教學」的特色是指教師組成教學團隊的話,那「合作學習」的特色就只能說是學生組成學習團隊了。因此,「合作學習教學法」即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們組隊互助,提升學習效果。
  比較特別的地方有二,一是此教學法在分組時採取異質性分組方式,讓差異性大的學生們彼此擦出火花,激盪出讓人意想不到的成果。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便有機會接觸到平常不太會在學習上互動的對象,而小組在團體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們也可以透過彼此面對面的交流,逐漸學會一些社會技巧。二是此教學法的操作方式又細分成數種,像是我在下面會提到的「拼圖法」和「小組遊戲競賽法」,皆為合作學習教學法的一種。其他的教學法就沒有這種「具體的子項目」,有時甚至只需要滿足某個特定條件就行了。

相關延伸閱讀: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林穎所整理的「合作學習之概念探討」,其中利用表格或條列式的方式陳述有關合作學習的定義、基本要素、理論基礎、教學法和優點。

二、實例

  社會領域合作學習教學法教學教案「綠色消費」,賴秀怡著,是採用合作學習教學法中的「拼圖法」設計出來的教案。課程一開始讓全班分組,接著教師呈現新概念,其後讓小組內的每個成員各自負責一個主題,讓不同組內負責同一主題的人聚起來針對該組題進行討論,結束後回到組上與同組的成員彼此分享成果,並完成學習單。
  是非常簡單明快的教案,除了採用拼圖法設計出來的課程之外,並沒有設計其他的教學活動。由於討論是比較花時間的教學活動,組內成員互助完成學習單也需要時間,就一節課的單元來說,這樣的進行方式是很適中的,反而不需要多餘的東西,以免畫蛇添足。

相關延伸閱讀:
  彰化縣數學領域國小組專任輔導員陳啟明的『淺談「拼圖式」(Jigsaw)合作學習』中有對「拼圖法」作相當完整的介紹。

三、如果我是老師的話

  看到合作學習教學法中的「小組遊戲競賽法(TGT)」時,我就想到國二下的自然課內容,像是平衡化學反應方程式,或是化學計量之類的,應該是很適合使用這種教學法來進行課程。因為答案是有標準解答的,題目難易度容易調整,題目敘述一般來說都不長,應該可以做出很不錯的遊戲單,可以讓學生做異質性分組並進行學習競賽。

相關延伸閱讀:
小組遊戲競賽法(Teams-Games-Tournaments,TGT)」中有對此做簡單的介紹。

四、論「合作學習法」小組報告的撰寫經驗

  這學期教學原理課堂上有完成「合作學習法」小組報告的要求,平常在其他課堂上遇到的小組報告,會要求小組上台進行口頭報告,而這次是合力撰寫一篇充滿文字的報告,倒是比較新鮮。雖然上過一些實驗課也是要求學生一組繳交一份實驗報告,並非完全沒有這種經驗,但實驗課的小組成員數一向很少,一組七、八個人的報告,讓身為組長的我(我籤運較好,居然抽中了唯一一支組長籤!),一時之間,也不知該如何進行較好。
  當初小組成立的時候,是老師和助教將名單直接公布,完全沒有讓學生參與分組的過程,只告知學生分組後的結果,這是跟其他課程相比,另一個不同的地方。在其他的課程中,縱使任課老師會希望大家自行進行異質性分組,並使用口頭勸告,希望學生不要找自己熟識的人一組;或在學生分組的時候,直接訂下一些明確的規則(像是科系不能相同等)。但學生還是會傾向找自己熟識的,若班上沒有這樣的人,也可能會選擇看似跟自己合得來或那些位置坐在自己附近的人。因此,這造成了學生感受很大的差異,也就是有無選擇組員的自由。接著,在小組為了共同目標努力時,這個差異也會顯現出來,像是對混水摸魚者惱火的程度和自身的積極程度等。
  對於沒有分組決定權的學生來說,小組中有個混水摸魚者,會是無可奈何的事,接受度較高(只能認命),情緒較平穩。而在心情平靜的情況下,也比較有機會發現對方的優點,然後,也許還會很吃驚地發現,其實對方只是用著自己平常想不到的方式在努力,這是由於雙方的思考模式或價值觀差異很大的緣故,於是便學著別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把自己的想法套在他人身上,更不用說強迫他人順著自己的意走,因為一群人也是可以懷著各自的目標去追求共同的成果,舉例來說,就像在海賊王中,魯夫與他的夥伴們都有各自的夢想要達成,卻還是聚在一起踏向相同的旅途,追求共同的目標。若組員是自己找來的話,遇到這種情況很容易倍感憤怒,覺得自己看走眼了(對自己感到氣惱),認為對方根本無法協助自己達成目標,悔不當初。但沒有人會注意到「物以類聚」的想法早在一開始分組的時候就已經在作用了,人傾向於挑選和自己接近的人,甚至只是對於教室位置的選擇類似也行。在這個前提下,學生不自覺地就會將自己的想法、目標,甚至是做法套用在其他組員身上,因此看不見其他的東西,當然也看不見對方所重視的學習面向是什麼,那就只能在小組報告結束之前,一直一肚子火了。也許,還是會有人立志要「搭便車」的,但一種米養百樣人,讓你每次課堂分組的時候,都遇到設立相同目標的人,機率真的有這麼大嗎?
  對小組中其他成員的看法,再加上情緒的狀態,這幾乎就能左右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態度了。而一個學生在學習上是否正向積極,又會對他所處小組的成員產生影響,那麼小組的學習效率也會因此受到波動。從上述觀點來看,也許讓老師直接按照大家的差異性做S行分組,是較妥善的做法。但這只是這件事的其中一個切面,也許從其他方向切進去,會看到截然不同的風景也說不定。

2012年5月6日 星期日

創造思考教學法

一、創造思考教學法的特色

  簡言之,就是激發學生創意,以增進學生的創造力或想像力。這句話雖然簡單,但很讓人傻眼呢!因為長這麼大,不單單自己對創意的概念還是很含糊,身邊不要說是「有創意」,就連清楚理解「什麼是創意」的人好像也不多。還是說我誤解了?因為自己搞不清楚就不知道其他人有沒有?看了一下書本(教學原理與設計,沈翠蓮著)的解釋,似乎用了很多讓人一下就懂的成語呢!像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出類拔萃」和「面面俱到」,總而言之,都是需要絞盡腦汁才能有成果的,所以才會稱這些為創造思考吧!
  沈翠蓮在書上有提到「有創造力的人,會充分顯現出他求知思考的態度、動機、興趣、情緒等人格特質。」,所以如果讓學生變成有創造力的人,那這樣的學生學習動機就會很高,態度也會很積極。那教師該如何將學生變成有創造力的人呢?其實小組演示的時候就已經講解得很詳細了,而且還是很好記的口訣-「隨變問,聽說不美觀」,我大略的整理如下:
隨:隨時隨地。
變:變化教材教法、評量和作業方式。
問:使用創造性發問。
聽:傾聽、專注和接納學生的意見。
說:鼓勵學生開口說。
不:創造思考十誡-早判、輕視、限制自由、嘮叨、強迫盲從、排斥失誤
         、壓迫與競爭、懷疑、只教課本和作不適要求。
美:讚美學生。
觀:觀察體驗知識的奧秘和生活結合的教學。

二、實例

  HASSE Space School 的課程是我想介紹的,從網站上方那一列的「品牌介紹」點進去看,就可以看到他們希望學生能「超越自我,創造不凡」,HASSE 給學生很多激勵與誘因,讓學生去思考自己有興趣的誘因,其課程安排也相當多樣化,包含太空任務模擬、科學實驗、醫學鑑識、海洋生態、牛仔生活、球賽體驗、專案報告和歌舞表演等,主要可以分成三大主題:太空探索、海洋生物、創意文化,是以實境體驗取代坐在教室中的教學,可以看出其課程本身就相當有趣。
  他們使用的教學法是「情境式教學」、「PBL問題導向式教學」和「青少年的七個好習慣」,而其中「青少年的七個好習慣」則包含了激發好奇心與想像力的創意訓練。比較有趣的是,這個「青少年的七個好習慣」是要經過授權使用的,這太讓人驚訝了。

延伸閱讀:「青少年的七個好習慣」,其實是指七個生活上的好習慣,這個部落格把這七個好習慣列了出來,大家可以參考看看,試著讓自己超越自己吧!

三、如果我是老師的話

  既然創造思考教學法的特色中就已經提過「隨時隨地」了,那其實不管上什麼課程都可以用呢!最方便省時的方法,也許就是「問」學生問題,然後在遵守「不」的原則下,「聽」學生「說」,接著讚「美」學生。如果是高中物理或國中自然的話,可以試著問學生:「發電機的發電方法是利用電磁感應產生的,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發電的方法嗎?」、「鮭魚和老鼠都是脊索動物門,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的地方?」、「這是我們常看到的電扇,為了達到能吹出風的效果,其中運用了什麼樣的物理原理?請列舉。」、「假如你今天在太空總署工作,你要發射一個人造衛星到太空中,讓這個人造衛星能一直停在台灣上空,你要怎麼做?」、「去沙漠旅遊時,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生物?」等問題。

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海洋天堂

《海洋天堂》是在描述一位肝癌末期的父親王心誠(李連杰飾),在他僅存的歲月中,是如何為他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大福(文章飾),尋得人生的出路。

  一開始他只想得到帶著孩子一起走,下圖是他們投海前的身影。
  可是,這個方法卻行不通,所以帶著大福返回住處的心誠只好另尋他法,於是父子兩人暫時又回到了日常生活中。心誠回到海洋館上班,像平常那樣帶著兒子大福一起前往上班地點,而大福此時展現了他驚人的泳技,就像一條活在海裡的魚一樣,這也揭示了為何父子兩人投海自殺未遂的原因。下圖為大福在水族館中游然自得的景象。
  心誠問遍了自己所能查到的所有社福機構,其中大部分都回絕了他。就算是有希望的地點,在心誠親自帶著大福跑過一趟之後,也都只能敗興而返。最後是劉校長帶來的一線希望:是一間剛成立的民辦機構。心誠決定將大福送往此機構。
既然大福未來的容身處已經找到了,接下來就是訓練大福有最低限度打理自己生活的能力。除此之外,為了擔心大福會掛念自己,心誠想出了一個方法:將海洋館中最長壽的生物-海龜,指定為自己的替身,下圖為心誠向大福解釋以後這個海龜就是自己的景象。
然後心誠還自己扮演海龜陪兒子游泳,下圖即為心誠扮成海龜的樣子。
  在經過這些努力之後,心誠燃盡自己最後的生命離開了,而大福在這之後也如父親所期望的,好好地過著生活。

電影官網部落格:《海洋天堂》

  我覺得這部電影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就屬王心誠的這個角色了。也許是李連杰真的演得很傳神,我覺得我在「心誠」的臉上看到很多很熟悉的表情,就像隨處可見的父母,我仔細思考了一下,我其實沒有什麼機會這麼深入地觀察到我生活週遭其他父母和他們孩子之間的互動,所以那些熟悉,全部來自我的父母親,我可以很輕易地想像我的父母對我、因為我,而露出同樣的表情,也許我不是像大福那樣需要特殊關懷的孩子,但父母親關愛自己孩子的心都是相同的。這就是我對心誠這個角色特別有感觸的原因。
  雖然有些人看了之後覺得心誠是很孤獨的,但我其實不這麼認為,很多事的確無法跟他人說起,而這的確令人寂寞;孩子無法正確回應自己的感情,這的確更讓人寂寞,但心誠的身邊有很多人對他或他兒子伸出援手,他們並非孤軍奮戰,而這些人都把心誠將一切奉獻給孩子的身影看在眼裡,就因為大福有一位這麼努力的父親,所以在喪禮上時,連當初拒絕心誠的海洋館館長也決定讓大福待在海洋館工作,這真的就像那位當初收留大福的民辦機構小姐對心誠說的,她很榮幸能認識心誠這樣一位父親。
  在片中,特別有幾幕場景我想特別提出來。第一個是心誠重回工作岡位後,為了救看似在水中觸電的大福而跳入池中,最後反而被大福救上岸,上岸後,心誠問大福,當初投海時,是否也做了一樣的事。我提出這一幕,其實是想跟另一幕場景進行比較,也就是當心誠跟大福回到家後,心誠痛到站不住,窩在沙發上時,大福依舊重覆著他整齊規律的行動,其中一個步驟就是坐在沙發上,而且還必須是固定的深度,結果窩在沙發上的心誠因為大福這個舉動瑟縮了一下,也就是下圖的模樣。
  看到這裡,總會覺得大福是個很為難人的孩子,但就像他一定會把鞋子擺整齊再穿脫一樣,我覺得大福只是不知該如何變通,他的行為模式是重覆且固定的,但不代表他不愛父親,或不懂愛,因為在之後被父親送到收留他的機構時,才過了半天,他就因為沒有父親開始煩躁了,劉校長也這樣安慰心誠,說大福只是不懂如何表達他的感情,而且加上先前大福三番兩次搭救落水的父親,其實我覺得,心誠自己也懂,雖然會因沒辦法獲得正常的回饋而感到寂寞,但也不是真的感到寒心。
  所以在沙發上的心誠跟大福對望的時候,那個表情,有點像是帶著理解與無奈,雖然身體很痛,但並沒有心酸的感覺。甚至我看著看著,還會誤以為自己其實看到的是父親帶點為兒子感到驕傲的表情。
  另一幕是當心誠在問兒子會不會想他的時候,大福重覆了他的問句,於是心誠說了句:「我會想你的。」那個表情與聲調,不單單只是告訴大福自己的感受,甚至期待轉過身去的大福能重覆這句話給他聽,有點像是,就算大福只是複述他講的話也好,他想在最後聽到大福說出對自己表達感情的話語,但是大福保持沉默,於是他帶點失望,又像是自我安慰地自己再說了一遍:「我會想你的。」同時,他也很堅定地藉由這句話傳遞了自己的感受給大福知道,畢竟自己的時日已經不多了,該傳達的事,就要好好地傳達。下圖即為父子兩人進行對話時的場景。
  最後我想提的是海龜的設定,一開始看著他指著海龜告訴大福:「這是爸爸。」的時候,其實會覺得很扯、很令人發笑,可是後來看著心誠很努力地扮演大海龜的樣子,知道了他的認真,就會感到認同,甚至還深深地希望大福能真的把海龜當成父親。再加上之前大福就曾經因為想念會扮成小丑的鈴鈴,而跑去依偎在麥當勞叔叔的身邊,我想,要大幅把海龜當成父親應該也不是難事,也覺得心誠的確真的很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孩子想念自己的時候,會需要一個擁有相同鮮明屬性的事物來陪伴,所以他安排了壽命很長,且會一直都在海洋館內的海龜來當替身。

  像大福這樣的孩子,其實是有機會在我們生活周遭出現的,像片中的柴嫂只是個雜貨店老闆娘,她也遇上了大福,尤其現在台灣有些學校開始實施融合教育,讓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兒童完全融入普通班,這增加了我們碰上這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的機會。身為家長,也許你孩子的班上就有一位這樣的同學;身為老師,你帶的班級裡也許也會有這樣一個學生,那麼,在教學的過程中,到底該如何看待這些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呢?我想,既然是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了解他們真正所需要的特殊需求是很重要的,而這些孩子的特殊需求雖然各有所異,但是他們需要的教育者(或者該說他們渴求的教育者)卻都至少有著一些共通的特質:情緒穩定、態度適切、真誠關懷、耐心與包容等。這些特質其實不單單只是這些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就算是一般學生也都非常希望能遇到這樣的老師吧。
  除了這些特質之外,我想「公平」會是個需要立即進行考量的部分,因為「公平」常常都是人類的搞不清楚又極力去做的一件事,在一個班級中若有了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大家會很快地學會「齊頭式的公平」並非真的「公平」,但如果不是齊頭式的,特殊與平常到底要拿捏到什麼地步才能稱之為「公平」?光是這樣就非常令人頭疼了呢!
  也許就像心誠一樣,照顧大福這樣的孩子,他需要很多人的幫助,身為教育者面對這樣的融合班級,班上學生、家長們與校內同事們等人力資源一定都是不可或缺的。在這種全體總動員的情況下,能學到的東西是很多的,像是尊重與包容之類的,所以教育者看待這些特殊教育需求生的方式,或許用「從上帝手上得到包裝著試煉的禮物」的眼光來看,會是個不錯的角度。

延伸閱讀: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這篇是針對十二位臺北市的國小教師進行深入訪談的研究,談的是普通教師在面對融合班級時的經驗。

  我還沒真的遇到像大福這種患有自閉症的孩子,但除了自閉症之外,有些不同特殊需求的孩子,像是智能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語言障礙、肢體障礙、身體病弱、情緒行為障礙、學習障礙、多重障礙與發展遲緩等,也可能是很普遍的,因為天總有不測風雲,人的旦夕禍福是很難講的,若是曾經發生過什麼不幸的意外,那麼很可能造成肢體障礙,而這樣的學生就會有無障礙空間設計的特殊需求。
  我本身在就讀國中小時,就曾經遇過有特殊需求的同學,她是一位有視覺障礙的女孩,小時候曾經發過高燒,造成視神經開始逐漸萎縮,所以她隨著時間慢慢流逝,能看見的東西越來越少,到國中的時候,她能看見的範圍似乎只剩下距眼睛幾公分內的十元銅板大小了。雖然我不清楚視障生是否很普遍,但因為跟她同班過好幾年,再加上大家小時候或多或少都發過高燒,總覺得生活周遭有相同特殊需求的人應該不少。
  而因為她,有件事讓我印象深刻:由於我那時常跟她混在一起,每當帶著她在校園裡面到處亂晃的時候,我常會在她身後、雙手搭在她的肩膀上前進,順便提醒她前方有幾個階梯往上或往下。在畢業後,各奔東西,某日因緣際會,我參與了幫助視障人士的體驗活動,我才發現自己早已學會了很多這方面的常識,例如一起行動時從身後搭肩並出聲提醒之類的,我在那個體驗的當下,還以為自己因為當初身邊有這樣的對象而無師自通地領略了一切!但仔細想想,其實會發現,這些應該都是她教會我的,因為既然我們當時混在一起,總會需要把彼此的事情告訴對方,這裡面一定也包含了彼此的需求,我想我應該是因為這樣學會這些的。那時真的沒注意到呢!一直到分開很久了才發現這件事-我真的從她那邊學會了很多我不跟她接觸就沒機會知道的事。

  最後,來講一點我看完電影的感覺吧!片中演員有我喜歡的兩個人-李連杰和桂綸鎂,所以我看得很愉快,再加上李連杰的動作和表情都跟我爸媽會做的好像,忍不住就覺得他演得很好呢!由於劇情是刻劃親情的故事,所以走溫馨感人路線,相當催淚,害我擦得袖子都濕了(沒辦法,我不喜歡用衛生紙)。整體來說,這是一部好電影,要是本身喜歡看親情片的話,我相當推薦這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