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多元文化與文化封閉

  以前在聽其他人提到「多元文化」的時候,浮上心頭的畫面總是類似多國文化或多族群文化的祭典,就像許多外國人穿著自己國家的傳統服飾一起歡笑的景象,是既熱鬧且快樂的。但最近卻不再這麼想了,取而代之的,是我平常見慣的生活畫面,腦中浮現的畫面會變得這麼貼近自己原本的生活,大概是因為我了解了「多元文化」一直都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當中吧!
  我現在所看見的「多元文化」,我還不確定是否就是「多元文化」全部的樣貌,這就像盲人摸象一樣,我可能以前只摸到象牙,現在連象腿也摸到了,可是現在的我並不確定是否還有象鼻、象肚的存在。可是一個盲人目前還辦不到的事,可以透過眾多盲人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地,把象的樣貌拼湊出來。這就是為什麼我想在這裡談談自己學到的東西與自己的看法。
  那麼我現在所理解的「多元文化」,到底是以什麼樣的姿態存在?當我們看著中華民國憲法第七條「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時候,應該就要想到這些分類就是在指「多元文化」,而非只有「種族」而已。不同的族群有自己的文化,像是台灣原住民各族文化、客家文化等;不同的宗教也有自己的文化,像是回教、佛教、基督教等;不同的性別也是,像男性、女性、同性戀等;不同職業也有,像是教師、醫師、八大行業等;不同階級也有差異,像是豪門階級、中產階級等;不同年齡也是如此,像是銀髮族群、青少年次文化等;還有身心障礙者們也有自己的文化;甚至連不同的愛好或運動都是,像是動漫迷、影歌星迷、瑜珈團體、有氧舞蹈團體、籃球隊、高爾夫球球伴等。這些數都數不清,屬於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屬於人與人之間的隸屬,就是「多元文化」。
  由於我們從小到大所接觸到的文化,給了我們一套看待事物的方式,當我們在不了解他人文化的情況下,用我們自己的眼光來下結論,「文化封閉」通常就出現了,更激烈的情況則是我們比較常聽見的「文化衝突」。以性別來說,女權的出現也不過是比較近代的事,而性別偏見與性別歧視,不論男女,想必從小學到大,並且深受其薰陶,就像幾年前,常遇到有人問我念哪個系,當我回答「清大物理」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會聽成「清大護理」,甚至對這間大學有點概念的人,還會質疑清大什麼時候多了護理系,但是為什麼不想想女生也是可以就讀物理學系的?為什麼護理才必須是女生的天下?這是一種性別的偏見。而我最近常常注意到的,關於「基層消防人員的肺腑心聲」、「醫師的辛酸甘苦談」、「教師的冷暖人生」等,這些也都是基於我們不了解他們的文化,並造成職業的偏見,使他們的生活處境艱難,於是他們非得跳出來表達自己不可。至於對於從事某些職業的人的歧視,從事八大行業的人們與其家人,應該都深有所感,在我的認知裡,台灣這個現象應該很普遍。除此之外,像是女性找工作的時候,雇主很在意其婚姻與生產的規劃、對老年人不友善的態度、對身心障礙者很不客氣的言論等,都可以說是多元文化的素養不夠。
  雖然講了這麼多,但是也都只是些自己對這些名詞的解釋而已,也許在這裡結束,會讓大家感覺好像沒頭沒尾,不過我已經達到我的目的了,那就是我這個「盲人」,試著把自己所看到的「象」的一部份描繪出來,所以以上這些就是全部了。

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

君と僕(少年同盟)

圖片取自「君と僕。

官方網站:君と僕

wikipedia 的詳細中文介紹:少年同盟

  整部作品瀰漫著非常閒適,甚至可以說是散漫的氛圍,每次看都會感到非常輕鬆寫意,再加上一些搞笑元素亦非常逗趣,總是讓人莞爾一笑,是我很喜歡的作品之一。
  而且悠太和悠希這對雙胞胎非常符合我對人物設定的喜好,只不過一開始分不太出來他們誰是哪個,但是後來就抓到訣竅了,他們的瀏海中間是不一樣的!從上面的圖也可以看出來,哥哥悠太是最右邊那個,弟弟悠希是躺床上那個。

コクリコ坂から(來自紅花坂)


官方網站:コクリコ坂から

wikipedia 的詳細中文介紹:來自紅花坂

  女主角松崎海的日常生活中,該做的事好多,看她一直不斷地從早忙到晚就覺得累,而且明明要做的事很多,卻還是陪妹妹去找風間俊要簽名、幫風間俊的忙、參與反對社團大樓拆除的學生運動,感覺是個精明且做事很有條理的人,可是她雖然很有行動力,卻不是那種活力四射的熱情女孩,那威嚴凜然的模樣,比較像是能幹的女強人。
  除了松崎海的性格設定之外,其實這部電影並沒有太多讓我有感觸的部分,音樂倒是我會喜歡的類型就是了。

坂道のアポロン(坂道上的阿波羅)

圖片取自SimpleCD

官方網站:坂道のアポロン

wikipedia 的詳細中文介紹:坂道上的阿波羅

  雖然故事中的戀情多重且複雜,但在最後的結局中,留下來的卻是三人間深厚單純的夥伴情誼。三位主要人物是藉由音樂連繫在一起的,薰彈鋼琴、千太郎擔任鼓手,在律仔家開的唱片行的地下室練習爵士樂,三人形成一個小小的社交團體,並於其中尋求接納、歸屬與認同的需求。
  在青少年時期遭受同儕忽略或拒絕,與某些嚴重的問題,例如少年犯罪、藥物濫用,以及憂鬱有關聯(Merten,1996)。這也是為什麼會有薰的嘔吐問題與千太郎的打架問題,而這兩件事在薰與千太郎成為朋友後的劇情中,幾乎就沒有在著墨了,也許可以當作兩個人這方面的問題都因此有了很大的改善。
  由於是描繪1960年代的高中生,特有的時代風格相當吸引人,使用的音樂也很不錯,算是相當好看的作品。

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つり球

圖片取自釣りおたく森田のBLOG的「つり球

官方網站:つり球

wikipedia 的詳細中文介紹:釣球

  總覺得是很適合給孩子看的一部作品,並非是指內容單純或直線,而是裡面含有很多值得學習與效仿的地方。舉例來說,像是春的祖母凱特向雪或春訴說的話語,幾乎每句都是關於人與人相處的金玉良言,還有春在學習如何釣魚的時候,每天不斷地練習著拋投釣餌等基本動作的努力,這些都是非常正向且具有品格教育意義的內容。
  但以這部動畫好不好看來說,剛開始的鋪陳讓人不太習慣,對我來說也沒有很高的吸引力,算是有點讓人搞不清楚狀況的類型。而隨著時間漸漸了解之後,就會開始覺得很值得一看,而倒數幾集開始,故事漸入高潮後,只能說讓人迫不及待了。
  在這部作品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就是春在緊張時所露出的仁王像般的表情以及凱特最後提醒雪與人離別時要好好說再見的話語了。仁王像般的表情一般是指憤怒的表情,可以參考一下「熊野古道.道成寺」和「和田寺の仁王像」中的仁王像圖片,會印象深刻是因為緊張跟生氣是不一樣的情緒,表情混搭意外地讓人感到有趣。至於凱特說要好好說再見讓我深有所感,是因為這個概念與我的想法非常契合,而且我覺得不單單是指身在分離的時候,就連心要分離的時候也是,但不管是前者或後者,說起來容易,卻很難做到。也許講身或心不太好懂,舉些例子來說,就像雪要離開春所在的城鎮時,彼此說再見,這個就是指兩人分隔兩地,是屬於身的分離;而心的分離比較像是兩人之間關係的轉變,較常見的例子就是情人分手。在離開一個地方的時候,好好地跟當地關係好的人道別也許還算容易辦到,但是要在分手時好好地道別就真的很難,尤其是分手一百零八招之類的,千奇百怪的方式都有,裡面不乏讓對方始終搞不清楚自己的戀人早就認為彼此已經分手了的怪招,不但會產生很多誤解,也讓被留下來的人不知該如何前進。就像你今天去找要好的朋友玩,可是電話打不通,去他家發現人去樓空,到處問人都無法得知其下落,像一陣煙般消失於你的生活中,不留痕跡到讓你懷疑自己是否交過這個朋友,也讓你擔心他是否遭遇不測,種種想法讓你感到憂心難過,這是因為對方離開時並沒有跟你說再見的緣故。因此,我認為「說再見」是一種尊重對方感受的行為表現,是應該要好好學習的良好品格,雖然我在這方面一直做得不太好,但我還是會繼續好好努力的。

リコーダーとランドセル(直笛與背包)

圖片取自ビデオインホワイトの日記的「ホワイト志布志店『リコーダーとランドセル』

官方網站:リコーダーとランドセル

wikipedia 的詳細中文介紹:直笛與背包

  每集都只有短短的三分鐘左右,由於人物設定相當逗趣,每集由人物設定直接引發的事件都很有娛樂效果。主要角色就像上面那張圖所看的,是一對身體發育有著反差的姊弟,身為高中生的姊姊常常被誤認為小學生,而還是小學生的弟弟則常常被誤認為成年人,因此生活中時常紛擾不斷。

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

黄昏乙女×アムネジア(黃昏乙女×失憶幽靈)

圖片取自官網的桌布

官方網站:黄昏乙女×アムネジア

wikipedia 的詳細中文介紹:黃昏乙女×失憶幽靈

  雖然剛開始看的時候,有點不太清楚劇中的角色們到底在做些什麼,但看到後來,只能說,原來這是一部人鬼不殊途的戀愛故事啊!
  故事的呈現雖然因為女主角的性格而相當輕鬆活潑,但音樂和音效常讓我冒出「這是驚悚鬼故事會用的吧?」的想法,不過仔細想想,這的確是個鬼故事沒錯啦!但我還是傾向將這部作品定義為校園戀愛喜劇,只不過是帶點恐怖氛圍罷了。

うぽって!!(槍械少女)

圖片取自「Upotte!! : うぽって!!

官方網站:うぽって!!

  動畫一共十集,主要是描述青錆學園內學生們的校園生活,時間則從新來的教師-現國,前往學校的第一天開始。比較特別的地方在於故事背景的設定,校園內設有初等部、中等部和高等部,可視為國小部、國中部和高中部,而所有的學生都是「槍」,所以分級並非以年齡來分,而是以槍枝本身的特色來分,因此,她們不會畢業,也不會升級。

  在動畫中,主要常出場的人物有中等部的FNC、M16A4、SG550和L85A1四位,她們擬人化的樣貌如下所示:
圖片取自I Blog Anime的「[New April 2012] Upotte!!

圖片取自巴哈姆特的「槍械少女!! 觀後感

圖片取自巴哈姆特的「槍械少女!! 觀後感

圖片取自巴哈姆特的「槍械少女!! 觀後感

  這幾位都是帶點BabyFat的國中女孩,對於喜歡圓潤小女孩角色的人來說,這應該是非常投其所好的作品,也可以說是本作品的特色之一。故事內容都相當輕鬆有趣,而且藉由槍枝特性來設定人物特徵也很特別,讓我在十集動畫看下來之後,好像不知不覺中,就已經增加了一點點關於槍枝的常識。

2012年7月1日 星期日

ヨルムンガンド(軍火女王)


官方網站:ヨルムンガンド

wikipedia 的詳細中文介紹:軍火女王

  主要角色們對我來說都很有魅力,每次看都情緒高昂,但看完之後又似乎什麼都沒有得到,就跟片中的武器商人蔻蔻.海克梅迪亞一樣,看不清其目的與目標,或許這個故事單純只是記錄少年兵約拿的所見所聞吧?也因此,對於約拿所處的蔻蔻.海克梅迪亞私人傭兵團內的成員們各自的了解,也是隨著約拿的接觸而慢慢顯現,尤其是各自加入傭兵團的過程,總是相當有趣,幾乎所有人都是被蔻蔻.海克梅迪亞親自說服與挖角,某種程度上,他們也都相當忠誠,卻又還不到以命相挺的地步,每個人就某個面向來說,都很珍惜自己的生命,這也是約拿加入沒多久之後被告誡的一件事。
  就類型來講,雖然幾乎每集都有一樁不同的買賣,就像名偵探柯南每一到三集都會發生事件一樣,但由於約拿知道的事情越來越多,就傭兵團每個成員的過去與成長來說,則是連續性的,雖然柯南中每對有情人的戀情進展也是連續性的,但是密度差太多了。因此,並不會感受到每集都是一個新的開始,而是一個連續的故事,劇中的時間是流動的,而非停滯不前。
  這一季沒有結局,就直接停在下集待續的狀態,而下一季則是在秋天開播。

2012年6月29日 星期五

緋色の欠片

圖片取自貓貓論壇緋色の欠片

官方網站:緋色の欠片

wikipedia 的詳細中文介紹:緋色的碎片

  雖然是一部男性角色很多,而且兼賣皮相的動畫,但真的都不是我喜歡的型,只能說遺憾了。尤其動畫最後幾秒,總會有其中一位男性角色跳出來service一下觀眾,真的很不錯,但我剛剛就說過了,你們人雖然都很好,但都不是我喜歡的型啊!除了角色的長相跟個性都沒電到我之外,故事本身對我來說也很沒吸引力,反派角色也不知道在想什麼,所以別問我為什麼把這部動畫看完了,我單純只是覺得它沒無聊到讓我看不下去。不過,這樣說也太苛刻了,其實它還是很有趣的,我猜我從頭到尾都在享受對方想取悅我,我想讓對方取悅,但卻一直雞同鴨講的感覺。

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大獨裁者落難記(The Dictator)

圖片取自痞客邦電影圈「大獨裁者落難記 The Dictator

  封閉的北非石油大國瓦迪亞一直受到極度反對西方的阿喇釘上將統治。他最信賴泰米叔叔說服他去紐約向聯合國發表演說以表明立場。來到這個自由國家,險些遇難的阿喇釘會做出什麼驚人之舉呢?
  The heroic story of a dictator who risks his life to ensure that democracy would never come to the country he so lovingly oppressed.
 導演:賴瑞查爾斯
 演員:薩夏拜倫柯恩、班金斯利、安娜費莉絲
 發行:派拉蒙
以上節錄至威秀影城月刊6月號(2012/06/08-2012/07/05)

  這部電影應該算是喜劇片,片中充斥著大量的黃色笑點,雖然跟我不太合拍,但坐在我旁邊的小朱出了片場後,臉上還是充滿了笑意,想必這部片真的很好笑。除了那些黃色笑點之外,片中亦充滿了諷刺社會現狀或政治的黑色幽默,這倒是挺有趣的。

  由於事先並不知道自己要去看什麼片,只是覺得很久沒看電影了,朋友們約就跟著去,所以我在片頭時花了一小段時間才終於意識到,自己正在看的不是預告片,是正片。這是很讓人驚訝的狀況,因為要是我自己去看電影,我大概一輩子都不會選這部。

撇開好不好笑這一點,電影中一些小片段讓我印象相當深刻,大致列舉如下:

圖片取自葉七城的人生音像城「《大鈍裁者》// 波叔執政讓核彈飛格勒底毛反轉聯合國

阿喇釘在直升機上與納達聊天,由於並非使用英文,對話中又充滿敏感字眼,結果兩人就被帶去警局調查了。上圖為柔伊去警局領回阿喇釘的場景。這已經不知從何說起了,因為人種不對、使用的語言不對,在美國就不再享有言論自由了?雖然當時看著他們聊起來,那些穿插的敏感字眼造成其他白人乘客的驚慌時,心中想著不知道待會兒會出現什麼狀況,但那時候已經很篤定他們會引起一些特別的狀況了,只能說,我很相信他們會遭遇這種待遇呢!這從很多方面來說,都很糟,只能說諷刺得恰到好處。

圖片取自開眼電影大獨裁者落難記電影劇照

  當阿喇釘大難不死並回到街上的時候,剛好遇上自己的車隊與周圍的抗議群眾。上圖為阿喇釘穿著從遊民身上搶來的衣服,混在抗議民眾間大喊的樣子。阿喇釘看到車上自己的替身,大聲喊著那個人不是自己時,旁邊原來鬧哄哄的群眾從一個、兩個,到一群,全都跟著阿喇釘喊一樣的話。總覺得,我好像在這個現象中看到了「群眾」的本質?

  當阿喇釘的替身在大眾面前現身時,不但走過頭,等回到中央的講臺時,又拿水壺來胡搞。而把這一切看在眼裡的記者們不得不去解釋時,真的是讓人見識到何謂「過度解讀」。

2012年6月16日 星期六

我們的教室,我們的夢

我們的教室,我們的夢
Our Classrooms, Our Dreams
六個台灣創意教師團隊
  這是一部紀錄片,片長118分鐘,共拍攝了台灣的六個教師團隊,分別記錄了散布在台灣各地六間學校的校園內,這些教師們在教育現場實踐夢想的勇氣與堅持。這六個團隊的故事,簡介如下:
「當閱讀遇到品格」(Reading as Character-Building)
  這是以桃園縣北門國小為核心的跨校教師團隊(閱讀小組),他們透過讓學生們閱讀繪本、報紙、故事書等讀物,感受到語文的無所不在,學習亦充滿無窮樂趣。他們利用古典文學中豐富精彩的故事與鮮明細膩的人物們,透過教師的引導,讓孩子們去思考及討論,養成他們思考生活當中所遇到的問題,並提出來討論。當問題牽涉到價值觀衝突時,他們也能夠從別人的立場去思考,而非只考慮到自己,學生的品格也因此提升。

「數學救火隊」(Math Rescue Squad)
這是在台北市中崙高中內,老師如何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學習其實可以很簡單」與「數學課很有趣」的故事。透過能引起學生高度興趣的電腦,讓學生上課興致高昂;透過電腦程式與動畫的幫助,將數學概念清晰地呈現;透過數學課程影音教材的錄製,使教學的效率有效地提升;利用線上測驗題庫進行遊戲,減輕學生面臨考試的焦慮。這些教師們,讓我們看到電腦成為令人讚嘆的教學輔助工具。

「動口動手玩天文」(Astronomy on Hands)
高雄市港和國小的教師團隊(天文組)透過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過程,將天文這個學生認為抽象困難又很無聊的自然科學單元,融入他們之中。其校內設有天文教育館,每學年都會發展天文的課程與營隊活動,希望以此做為學校的特色。

「創意練習曲」(Creativity Practice)
澎湖縣馬公國中的教師團隊,在文化刺激較低的離島環境中,透過一些特殊的創意課程或活動設計,營造充滿創造力的校園教學環境。教務處舉辦較低門檻的活動,讓全校都可以參與,而教師在設計課程時,只要力能所及,就一點一點將創意融入其課程設計中,增加學生的刺激, 讓每個學生可以充分發揮其無限的可能性 。

「社區藝術地圖」(Artistically Mapping Our Community)
台中縣神岡鄉社口國小的女教師們,將學生們生活的社區當作取材的對象,並設計一系列以社區認同為導向的藝術人文課程,讓學生更了解他們自己的生活空間與生活本身。她們帶著孩子們走出學校、走進社區,去認識他們熟悉的街道與景物,傾聽社區的故事,教學現場因此不再只侷限於校園內。

「大自然教室」(Nature as Classroom)
透過走進大自然中,腳踏台灣的土地,去體驗何謂高山或海洋,在生命中的感動下學習與記憶,新竹市光武國中的老師們帶著學生,親自走進大自然的教室中。這些結合自然理化、鄉土人文、服務學習的「自然探索課」,包含合歡山登山、溯溪、綠島地質與生態探勘考察等。

官網:我們的教室,我們的夢

  在第一個片段中,桃園北門國小為核心的跨校教師們,在挑戰閱讀課程的時候,一開始選用的教材是繪本,雖然學生在第一次接觸的時候感到很新鮮,但第二次、第三次之後,失去新鮮感的學生們就提不起勁了。後來改用古典文學,而古典文學本身就是很有趣的故事,再加上孩子們對故事的接受度也比較高,在學生深受吸引的情況下,連老師上起來都很有成就感。為了不讓學生上膩而不斷創新與改進課程的教師們,真的很有熱忱。在佩服他們的同時,也會發現若是真心打算從事教學工作的人,其課程是不會一成不變的,不單單只是人類本身會追求進步,對於年復一年上著同樣的課程內容,連老師都會膩,就像影片中的陳淑霞老師也是如此,她對於照著課本上語文課,學生字、寫新辭、造句和寫習作等,感到很沒意思。也因此,有時候聽到某些人說出像「教書這件事一旦上手了,每年照著上就比較輕鬆。」、「第一年上完,教材與教法都熟悉了,之後就不用再準備同一門課程了。」之類的話,都會相當不認同呢!

延伸閱讀:
  美國和中國老師講灰姑娘的故事,這是在網路上到處流傳的小故事,從這裡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與影片中閱讀小組推行的品格教育跟傳統教育之間差異的對照。

  在第二個片段中,雖然重點放在數學的學習上面,但我卻看到了「言語的力量」,像片中的學生謝承庭就有提到,他聽到來自別人久違的稱讚感到很開心,還有就是補習班業者用來說服學生的說辭,持續對學生施加「數學很難」的暗示等。前者是很好懂的,教師給予學生正向的回饋,能鼓舞學生學習,也能讓學生對自己更有自信。而後者則屬於險惡的語言陷阱,未經邏輯思維訓練的人們常常成為受害者,讓這些被某利益方操弄的語言有力地影響著自身思想,並按照他們的意志行事(《教育的哲學基礎》,Howard A. Ozmon, Samuel M. Craver著,石中英、鄭敏娜譯)。我覺得這相當發人深省,教師不但要謹言慎行,某種程度上,甚至必須扮演破除陷阱的角色,尤其所面對學生,正是期待著教育者教會他們思辨能力的族群,光是只有謹言慎行是不夠的。其實不只這片段,像前面的閱讀與品格教育中,教師們也是透過引導學生們思考與討論,讓學生從中習得品格分辨的能力,而這樣的課程,正好就是語文課!

  在欣賞完影片後,會發現有些本質似乎貫穿整個記錄,不管是教師分享也好,學生分享也好,或是教學現場的呈現,快樂的學習環境皆為主軸,老師們會關心學生是否喜歡這種課程,學生在經歷了有趣的課程後感到很開心,教學活動的進行總是很愉悅。雖然「引起學生學習動機」這件事在教育學程的課程中已是老生常談,但透過這部影片將此概念放大到無所不在,還是很令人震撼,會讓人不禁感到「這就是最重要的!」,讓人具體的感受到努力的目標何在。此外,也可以看到教師團隊在不斷磋商與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與學生一同努力成長,讓人充分地感受到團隊是很重要的,團隊中的每個人貢獻自己的專長各司其職,其成果之豐碩,僅憑一人是無法達成的。

  看完這六個團隊的分享,除了感動之外,還有躍躍欲試的高昂感不斷地冒出來,我想,有趣的課程不但吸引學生,設計有趣的課程對老師來說,吸引力也非常大。要是成為高中物理老師的話,第一件事果然還是要找同事們討論吧!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是很重要的。觀察學校與社區的樣貌,還有最重要的,身在其中的學生們都是怎樣的孩子,而我們希望教會這樣的他們什麼樣的東西。也許可以針對一個主題來進行一系列相關課程的設計,或是透過一些方法讓物理課變有趣也行。由於前者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很大,討論空間不大,後者則是可以從現在就開始進行思考的。還記得以前高中畢業時,班上有個男生跟我說,他覺得我很有勇氣,大學居然敢讀物理系,而且他看過學校的榜單,說整屆只有我一個人上了物理系,這麼難念的科系,大家都不敢填。雖然我當時物理成績不是很出色,物理科也不是我最拿手的科目,但我並沒有真的認為它很難(雖然的確有點困難,但還在挑戰範圍內),所以我很驚訝大家對物理的看法跟我有出入。也許就像片中的數學科和天文學領域一樣,如何透過一些器材的輔助,將知識變簡單,讓學生可以很容易接受與理解,應該會成為邁入快樂學習最重要的一步。

2012年6月9日 星期六

教案評析

這次要評析的主角,是在教學原理這門課上進行小組演示用的教案其中之一。
教案內容如下:
教學主題
Jason Mraz-live high學單字
教學方法
直接教學法
科目
英文
教學時間
50分鐘
學生年級
高中二年級
人數
37
課程設計人
曾一芳、許書寧、許婷硯、陳泓廷、盧嘉卿、詹俊賢、林怡伶
課程設計理念
  抓住學生比較喜歡音樂的特點,利用英文歌曲來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了解歌詞含義與情境,並能夠背誦與使用歌詞中的英文字詞,在享受音樂的同時,亦能享受獲得知識的快樂,以此增加對英語的熱愛。
  學生在聆聽英文歌曲的時候,心情通常都較為放鬆,反之,若是進行一般的英語聽力練習,學生的心情通常都處於緊張的狀態。因此,透過英文歌曲的播放來練習學生的英文聽力,較不易引起學生焦慮而能讓學生的學習成效較優,對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有正向加強的效果。
  在Jason Mraz的《live high》之中,充滿了這個美好世界的描述與對上帝的讚頌,透過對這些歌詞的理解,不但可以讓學生學會如何用美好的角度去看世界,亦可鼓舞學生拿出勇氣積極看向人生光明的一面,並追求健康快樂的生活。
教學目標

單元目標
行為目標





1.記憶英文單字及片語。
2.理解英文單字及片語。
3.能夠應用學到的英文單字及片語。
4.培養推理與分析英文單字的能力。
5.學會英文的正確發音。
6.理解歌詞意義。
7.培養英文歌曲鑑賞能力。
1-1 能將單字及片語正確地背出來。
2-1 能正確說出單字及片語的含義。
2-2 能舉出英文單字的同義字。
3-1 能夠將正確的單字或片語填入句子的挖空處。
4-1 能夠理解與使用英文單字的詞性變化。
5-1 能夠跟著老師正確複誦單字與句子。
5-2 能跟著老師吟唱英文歌曲。
6-1 能夠說出歌詞所表達的意思。
7-1 能欣賞英文歌曲的意境。



1.培養學生聽外文歌學外文的興趣。
2.利用英文流行歌曲增進英文對學生的親切感。
3.能夠體會歌詞情境。
4.利用遊戲寓教於樂。
5.增加學生在英文領域上的自信。
1-1 學生能夠自行尋找外文歌來欣賞並研讀其歌詞。
2-1 學生在透過音樂後樂於學習英文。
3-1 擁有積極正向的生活態度。
4-1 學生會樂於參與課堂活動。
5-1 教師在學生表現良好時,給予學生正向的回饋。
1.學生英語能力的提升。
2.增強學生英語聽力。
3.學會為團體榮譽盡一己之力。
1-1 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學會的英文單字及片語。
2-1 能夠聽懂比之前更多更快的英文。
3-1 能夠為了小隊的勝利,努力背誦單字及片語。
教學準備:
單詞表、歌詞單、播放歌曲《live high》、電腦與投影機、簡報、黑板
教學流程:
播放歌曲(5分鐘)→教單字、片語(20分鐘)→念單字跟唱歌(5分鐘)
→遊戲(20分鐘)→教師總結(5分鐘)
教學評量:
透過遊戲與作業,評量學生對歌詞中單字與片語的記憶、理解與應用能力。
教學活動
時間
教具
備註
一、教學前準備
1.找出理想的教學歌曲
2.找出適合的單字與片語
3.查單字、同義字、衍生字以及片語的用法
4.編寫講義並熟悉教學講義之內容
5.安排教學活動。
6.設計課堂小遊戲及課後學習單。
7.熟習練習何回饋技巧



二、正式教學
(一)陳述教學目標
教師發下歌曲歌詞以及講義並撥放歌曲給同學聽
(二)呈現教學內容
1.教師先將歌曲整篇意思解釋過,並發下要教學的單字跟片語的講義。
2.教師針對單字先做意思詞性的講解,再提供例句以及額外的衍生字或同義字
3.教師講解補充單字的意思
4.教師講解片語的用法以及例句
5.教師要求同學一起念單字
6.教師播放歌曲請同學們跟著歌曲一起唱
(三)回饋和練習
1.教師將學生大致分為兩組做競賽
2.PPT上展現出出好題目,題目是針對剛剛課堂所教的單字跟片語的單字聽寫、詞性變化、對話填片語。
3.輪到的人要到台上寫出片語或單字。兩隊中先答對的可以獲得兩分,後答對的可以獲得一分,答錯不給分並在黑板上練習單字三遍或是片語一遍。
4.最後分數最高的一隊可獲得獎勵
(四)總結
  教師總結今天所教的課程,希望大家可以經由這首歌了解它所要表達的意思並且運用到生活中。最後出個小回家作業讓學生回家嘗試能夠自己聽英文歌學單字。

5’



20’









5’
20’











5'


電腦
講義
歌詞
黑板




電腦
投影機


簡報
黑板

















負責計分
視情況而定題數
教學資源與參考資料:
4. Dictionary, Encyclopedia, and Thesaurus - The Free DICTIONARY
6.附錄一:講義《歌詞》
7.附錄二:講義《單字與片語》-學生用
8.附錄三:講義《單字與片語》-教師用
9.附錄四:作業《單字與片語填空》
10.附錄五:投影片《Quiz Time

  以上就是這次要評析的對象,由於評析的關鍵不在講義與作業的製作上,所以我就沒有把教案後面的附錄放上來。

  在評析這份教案之前,我先簡介一下我要用來討論的模組:傅麗玉老師根據Kearney的世界觀轉換模式與學習環,發展而成一套以世界觀為基礎的學習模式WOLF(World-view Oriented Learning Framework)。此模組的架構為:
一、傳承傳統世界觀:教師要自原住民學生生活世界中取材。
二、表達自我世界觀:讓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與疑問。
三、探索世界觀:讓學生操作或製作,以其既有的世界觀進行探索。
四、形成新世界觀:引導學生知覺不同世界觀,修正既有世界觀的不足,形成新世界觀。
五、聯結原住民族的世界觀與學科世界觀:將學生的生活世界與學科世界聯結。
由於傅老師致力於研究原住民的文化與教育,所以她的WOLF模組是直接使用原住民文化的觀點來設計的。那麼接著,我們就依照這個架構來檢視一下上面這篇教案吧!

  從「傳承傳統世界觀」來看,這篇教案的目標只是希望透過音樂來吸引學生與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其教學前活動中有提到教師要先挑選出理想的教學歌曲,但並未提到教師所選擇的歌曲要是學生生活中常碰到的。雖然並未明確地將這個條件提出來,可是既然以引起學生興趣為設計理念,那麼從學生常接觸的流行樂曲著手,應該會是常做的理想選擇。但考慮到教師的理想,也許是優先考量歌詞的內容是否適合教學,而非學生是否熟悉,因此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最好還是將這件事明確地出來比較好。而原住民學生平常生活中,到底會用什麼形式接觸到英文歌曲,則是要去好好了解的,這是深受當地文化與生活習慣影響的部分,他們有可能是在週日上教堂的時唱歌接觸到的,也有可能這個社區的每個人都喜歡聽某個電台廣播,而主持人喜歡放的歌曲類型很固定,或者他們上音樂或美術課的時觀賞很多迪士尼的音樂動畫影片,或甚至他們的生活中完全沒有在接觸英文歌曲!我們必須要好好地「閱讀」這些學生(Freire,《Teachers as Cultural Workers: Letters to Those Who Dare Teach》),才能夠在他們的生活世界中取材來設計課程。
  至於「表達自我世界觀」和「探索世界觀」這兩個部分,在把教案從下看到下,然後又從下看到上之後,可以發現學生除了跟著老師進行練習之外,其實是很被動的,並沒有營造讓學生表達其想法與意見的空間,更遑論讓學生照自己的角度去探索了。
  而最後的「形成新世界觀」和「聯結原住民族的世界觀與學科世界觀」,若是「傳承傳統世界觀」這個條件有滿足的話,那麼教師確實是帶領著學生用不同的方式接觸這些他們原本就熟悉的英文歌曲,並將英文學習與他們生活中會接觸到英文的那部份綁在一起。

  接著讓我們來更仔細地看看這篇教案所列出來的教學目標與其行動目標,看它們之間是否有緊密的連結吧!
  在認知目標中,就知識、理解、應用這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來說,所對應的行為目標是較完整且連結在一起的,但關於「培養英文歌曲的鑑賞能力」這一項的行為目標「能欣賞英文歌曲的意境」,就顯得有些不夠具體,而且「鑑賞」與「欣賞」像是兩碼子事,好像也稱不上有連結在一起。在我的想法中,行為目標是要可執行的,而執行的結果或過程就是學生的學習成果,這是可以被評鑑的目標。如果將其行為目標改成學生能夠寫出一篇英文歌詞賞析之類的文章,或是讓學生能夠發表他的心得感想等,跟教學目標就比較相符。
  在講情意目標之前,先來了解一下抽象的「情意」到底是什麼?情意是一種心理狀態或情緒傾向,可能是正面讚許的態度表示,也可能是負面反感的反應。在教學目標的三種領域中,情意領域是屬於最抽象的表達(張霄亭,2004)。因此,我們理解了情意果然是個很抽象的東西!但不外乎就是包含學生態度、興趣、信仰、價值觀等這類的目標,而在這份教案中,它所關注的情意目標主要集中在提升學生的興趣,不管是對英文歌曲本身、英文學習這件事,還是上英文課的興趣,都是其行動目標,也稱得上符合其教學目標。至於剩下的兩個,則是態度的部分,一個是生活的態度,另一個是對自身看法的態度。針對前者,我認為教學目標與行為目標彼此間並不貼切,「體會」歌詞是一件很怪的事,應該是透過理解歌曲所要傳達的訊息,並藉此激勵自己才對。再來看看後者,跟其他目標比起來是較為特別的,因為這份教案的行為目標所描寫與期待的對象幾乎都是學生,代表著我們期待學生能夠在教學活動結束後,能夠達成的目標。但關於「培養學生的自信」卻是提出對老師的要求,希望老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做到怎樣的行為,相當有趣,亦不失其目的。
  最後則是技能領域的部分,對於語文類型的課程,不外乎就是提升語文水平與能力,增加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使用的溝通工具,並在人際交流上提供學生很大的助益。而其表現在行為上時,教師能夠觀察到學生增加了自身平時使用的語文範疇,亦能發現學生理解更多其他人所使用的語言,都是很具體的,也符合其教學目標,但卻無法進行評量,因為教師無法何時何刻都在觀察學生,並記錄其變化,這部分也許只能透過測驗的方式了。而要透過測驗的話,行為目標改成通過英文聽力測驗之類的,似乎比較貼切。至於「學會為團體榮譽盡一己之力」與「能夠為了小隊的勝利,努力背誦單字及片語」,則是比較像情意目標,而非技能目標。

引用及延伸閱讀:
  王淑慧,教學目標(學習目標)概述,財團法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大林分院教學部教學研發組。

  在吹毛求疵的檢視完這份教案後,我們換個觀點來看看這份教案吧!如果想要將多元文化的觀點融入其中呢?
  其實傅老師的學習模式WOLF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例子,因為WOLF是在課程安排與教學方式上,符合不同學生的認知型態與其意識型態,讓學生更能認同自己的獨特文化,進而維護並求取自己應有的權利(Gay, 1987)。 所以在學校教育中,尊重各個群體的差異性,注意到彼此的文化特質與獨特學習方式,老師不但在授課的時候要培養學生互相尊重的態度,連授課方式都要適時地為這些不同文化的學生們進行調整。
  若要將此教案依多元文化觀點進行調整的話,在分組進行遊戲的時候,可以採用異質性分組,遊戲競賽方式也可以改良,這個部分可以參考合作學習教學法來設計課程。而教師在挑選教學用的歌曲時,也可以刻意選擇相關的歌曲來進行教學,讓學生透過對歌詞理解的過程,培養互相尊重的態度。

好站推薦: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多元文化學習網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認識台灣多元文化

  看了上面那些好站推薦之後,相信大家都能理解,現今的臺灣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文化族群,像是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新住民等,大家都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要是在尚未充分了解又不懂得尊重對方的情況下,衝突的爆發是可預期的。而當教師面對著這樣多元的台灣學子時,該如何設計出適當的課程來教導學生,培養學生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的能力呢?
如果我是老師的話,大概會先從檢討課程中內容的偏見和歧視,將之刪除或進行調整,並積極地納入多元文化的內容,藉以促進族群間彼此之尊重、關懷與和諧。像是在上「波動與聲音」這個單元的時候,對於發聲樂器的舉例,除了常用的鋼琴之外,也可以介紹一下原住民的口簧琴之類的。但這樣的做法畢竟比較消極有限,或許跟其他科的老師商量組隊,針對這類的主題設計一系列的相關課程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延伸閱讀:
多元文化課程設計模式
陳尚蕙,多元文化教育課程設計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參考資料:
竇金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政策及啟示,國立高雄師大成人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2012年5月21日 星期一

學習理論與教學實務的結合:經驗分享

2012年5月16日長榮大學健康心理學系許崇憲老師的演講
"學習理論與教學實務的結合:經驗分享"
  許老師的演講有著具體的框架,讓人一目瞭然。開頭先介紹了自己與這場演講的大綱,讓我們清楚地知道接下來會聽到些什麼,並藉此準備好聽眾的期待,接著便進入主題。許老師在演講中先簡介了一些理論知識,並提出一些思考問題,緊接著就開始談在教學上與評量上的自身經驗,最後依舊使用一些思考問題作結,但更加發人深省。
  許老師開頭在介紹自己是長榮大學的老師時,有提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他上課時必須維持秩序。他認為需要班級經營與秩序維持的學生,其學習方法與習慣都還在建立中。這讓我有點驚訝,因為我還沒做過這方面的思考。在聽到這個看法的當下,我回想了很多關於自己從以前到現在的上課經驗,並發現自己上課的習慣與態度有過數次很大的轉變,讓我幾乎都可以據此做出截至目前為止,自身的學習方法與習慣建立的歷程了。對我來說,這是個很有趣的發現。
  許老師還談了他大四教育實習的經驗,提到他大學唸的是教育,讀了很多教育理論,但他實際上去教國文課時,卻採用了與自己中學時上過的課相同的授課方式,因為他很喜歡,喜歡的理由則是考試容易考高分,即使這種方式只有教師講授課程內容,不需與學生進行互動。當時大四的他,認為這樣教是最好的,但現在的他卻不這樣認為。我覺得,我很能夠理解他大四時,為何會採用中學時經驗過的授課方式,而且還是中學時覺得上得很好的,因為我也做過相似的事。我當初在教國中自然的時候,由於國一到國三的課都上,我在準備課程的時候,等於是準備了三種科目:七年級生物、八年級化學和九年級物理與地科。在結束了近兩個月短暫的初次教師生涯後,我發現我課上得最順手的是生物,接著是化學,最後是物理與地科。這樣的結果很讓人詫異,因為我大學畢業自物理系,但物理卻上得最令人遺憾。但我知道我在上課的時候,我講課的方式,幾乎就跟我以前國、高中時最喜歡的上課方式一樣,而授課的內容,幾乎就是照抄,我連某些串場笑話都用一樣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的國、高中經驗對於我初登場的成敗,就顯得至關重要,因此可以想像得到,我幾乎沒經驗過會讓自己喜歡的理化課,但我卻上過很棒的生物課!而評量的方式,則採用了我高中數學老師的方法,而那方法的確是我最欣賞的。雖然許老師將焦點放在「這樣的教學方法其實不好」,但我卻有了一些其他的看法,這並非指我認為這教學法是好、是壞,而是指我從這中間,也就是結合我自身的經驗與許老師分享的經驗,看到了成為教師可能會有的學習歷程。我們都是從模仿開始的,而且都還走在學習的路上(但許老師走得比較遠),努力的目標也可以一直設立在「發展出比現在更好的教學方式與評量設計」上,也就是說,為了要創造出一堂好課,我們無法憑空想像,我們再現過去的經驗,並從中掌握一些特點,進而獲得進步的方向,於是我們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創新。

延伸閱讀一:「如何培養數學思考力」和「想成想像力,成為真正的聰明人」中有提到關於模仿與想像力的關聯、豐富知識的重要性等。

  接著,許老師提出第一個思考問題:「老師自己的獨特性在哪裡?」。他認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格特質,不單單只是學生,教師也是各有千秋,但很多學派的理論都只聚焦在學生身上,忽略了教學活動中另一個參與的角色-教師。於是,許老師在介紹了一般人會有的五種基本人格特質後,提出了更多思考問題:「定於一尊的教學模式?」、「你自己的人格特質是什麼?」、「順應自己的人格,發展出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強調自己具有人類發展的彈性,學習人人認可的教學模式?」。這些突然讓我想回頭,回過頭檢視自己學到的東西是否真的只聚焦在學生身上,然後我發現,我們從小就習慣了「因材施教」的對象是學生,而非老師。這還真是受益良多,有了不同的思考方式之後,除了考慮是否能幫助學生學得更好、更多之外,我們還可以考慮符合自己特性、經過一番「截長補短」調整後的教法,不但教起來順手,對教學品質的提升也有幫助。

延伸閱讀二:「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就是許老師當天所介紹的五大性格特質。

  在挑出這些思考問題之後,許老師開始一個個講述過去從用過的教學設計和評量設計,也就是這場演講的主菜們。其中,在第一個登場的經驗談裡,老師用了一個例子來說明其所應用理論的部分:
題目一
有四張卡片,分別為「A」、「K」、「4」、「7」,如果要翻最少的卡片來證明「正面是母音,則背面就是偶數。」這句話,要怎麼翻?
題目二
有四張卡片,分別為「酒」、「可樂」、「十六歲」、「二十二歲」,如果要翻最少的卡片來證明「成年人,可以飲酒。」這句話,要怎麼翻?

以上這兩個題目使用一樣的概念解題,答對率卻有明顯差異,理由在於:情境學習是較容易的。如果是要求學生對「心理學與社會議題」進行調查或實驗,那「有何種人格特質的人,容易支持死刑?」和「有何種人格特質的婆婆媽媽們,喜歡收看韓劇?」這兩個主題便有著很大的差異,因為不管是調查者還是被調查者,「死刑」和「韓劇」在人們生活中的親近程度是不同的。我發現這個例子所要傳達的概念,是經常被強調的,不論在課堂上,或是演講中,站在台上的人總是換句話說地闡述著它。從一開始聽覺得很有道理,到後來,慢慢地就內化成自己的一部份了,似乎在教學上或學習中將此面向考慮進去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由於是很重要的概念,只要聽到新的闡述方式,就記錄下來,在累積了豐富的範例之後,搞不好以後會有機會創造出一個具有高衝擊性的說法,可以深深刻在聽眾的腦子裡。
  雖然許老師談了很多自身經驗,也用相當誠實(甚至可以說是勁爆?!)的語言再現了當時的情境,但其實這些都是屬於許老師的東西,充滿了許老師的特色,說到要打包帶走,卻是不適當的,因為這跟許老師一開始提到的思考問題有關,也就是老師們也各有不同。我想,老師採用的教法與師生間的相處模式等,應該要取決於實際參與教學活動的師生雙方的特質,這大概也是許老師在演講的過程中,不斷地強調這是「他的」做法的理由。
  在演講中有個意外的小插曲:我跟坐在左邊的同學因為許老師講的內容,彼此轉頭看了對方一下,還相視而笑。因為許老師在解釋「軟性」和「硬性」事件的差異,說學生只對具爭議性(軟性)的社會問題、商業行為有興趣;對政治、經濟等硬性事件,就顯得興趣缺缺。而許老師針對硬性事件所舉的例子,「油電雙漲」、「希特勒為何會崛起?」等,剛好跟請他來演講的這門課-教學原理-前半段分組教學演示中所使用的課程主題相似,所以是課堂上我與同學們共同的經歷,這就是為何會彼此相視而笑。但這件事乍看之下,卻跟老師說的有出入,因為如果學生們對這類硬性事件沒興趣的話,那修課同學們就不會想要去使用這樣的主題來進行小組演示了。但如果用另一個方式來思考呢?從許老師說法出發,把上台進行小組演示的同學們視為教學方,那就代表這些教師們選擇了一個學生們可能較不感興趣的主題,這就變成應該要檢討的方向了,因為吸引學生、提高其學習動機,是教學上的重要課題之一。
  而演講的結束則是用「我還走在學習的路上」為標題,這不單單是「活到老,學到老」的概念,同時也指出人是會不斷地進步的,讓人深深感受到,走在同一條路上的前輩就在眼前繼續邁進的努力,以及自己也要好好加油才行的意念。

2012年5月18日 星期五

合作學習教學法

一、合作學習教學法的特色

  如果說「協同教學」的特色是指教師組成教學團隊的話,那「合作學習」的特色就只能說是學生組成學習團隊了。因此,「合作學習教學法」即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們組隊互助,提升學習效果。
  比較特別的地方有二,一是此教學法在分組時採取異質性分組方式,讓差異性大的學生們彼此擦出火花,激盪出讓人意想不到的成果。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便有機會接觸到平常不太會在學習上互動的對象,而小組在團體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們也可以透過彼此面對面的交流,逐漸學會一些社會技巧。二是此教學法的操作方式又細分成數種,像是我在下面會提到的「拼圖法」和「小組遊戲競賽法」,皆為合作學習教學法的一種。其他的教學法就沒有這種「具體的子項目」,有時甚至只需要滿足某個特定條件就行了。

相關延伸閱讀: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林穎所整理的「合作學習之概念探討」,其中利用表格或條列式的方式陳述有關合作學習的定義、基本要素、理論基礎、教學法和優點。

二、實例

  社會領域合作學習教學法教學教案「綠色消費」,賴秀怡著,是採用合作學習教學法中的「拼圖法」設計出來的教案。課程一開始讓全班分組,接著教師呈現新概念,其後讓小組內的每個成員各自負責一個主題,讓不同組內負責同一主題的人聚起來針對該組題進行討論,結束後回到組上與同組的成員彼此分享成果,並完成學習單。
  是非常簡單明快的教案,除了採用拼圖法設計出來的課程之外,並沒有設計其他的教學活動。由於討論是比較花時間的教學活動,組內成員互助完成學習單也需要時間,就一節課的單元來說,這樣的進行方式是很適中的,反而不需要多餘的東西,以免畫蛇添足。

相關延伸閱讀:
  彰化縣數學領域國小組專任輔導員陳啟明的『淺談「拼圖式」(Jigsaw)合作學習』中有對「拼圖法」作相當完整的介紹。

三、如果我是老師的話

  看到合作學習教學法中的「小組遊戲競賽法(TGT)」時,我就想到國二下的自然課內容,像是平衡化學反應方程式,或是化學計量之類的,應該是很適合使用這種教學法來進行課程。因為答案是有標準解答的,題目難易度容易調整,題目敘述一般來說都不長,應該可以做出很不錯的遊戲單,可以讓學生做異質性分組並進行學習競賽。

相關延伸閱讀:
小組遊戲競賽法(Teams-Games-Tournaments,TGT)」中有對此做簡單的介紹。

四、論「合作學習法」小組報告的撰寫經驗

  這學期教學原理課堂上有完成「合作學習法」小組報告的要求,平常在其他課堂上遇到的小組報告,會要求小組上台進行口頭報告,而這次是合力撰寫一篇充滿文字的報告,倒是比較新鮮。雖然上過一些實驗課也是要求學生一組繳交一份實驗報告,並非完全沒有這種經驗,但實驗課的小組成員數一向很少,一組七、八個人的報告,讓身為組長的我(我籤運較好,居然抽中了唯一一支組長籤!),一時之間,也不知該如何進行較好。
  當初小組成立的時候,是老師和助教將名單直接公布,完全沒有讓學生參與分組的過程,只告知學生分組後的結果,這是跟其他課程相比,另一個不同的地方。在其他的課程中,縱使任課老師會希望大家自行進行異質性分組,並使用口頭勸告,希望學生不要找自己熟識的人一組;或在學生分組的時候,直接訂下一些明確的規則(像是科系不能相同等)。但學生還是會傾向找自己熟識的,若班上沒有這樣的人,也可能會選擇看似跟自己合得來或那些位置坐在自己附近的人。因此,這造成了學生感受很大的差異,也就是有無選擇組員的自由。接著,在小組為了共同目標努力時,這個差異也會顯現出來,像是對混水摸魚者惱火的程度和自身的積極程度等。
  對於沒有分組決定權的學生來說,小組中有個混水摸魚者,會是無可奈何的事,接受度較高(只能認命),情緒較平穩。而在心情平靜的情況下,也比較有機會發現對方的優點,然後,也許還會很吃驚地發現,其實對方只是用著自己平常想不到的方式在努力,這是由於雙方的思考模式或價值觀差異很大的緣故,於是便學著別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把自己的想法套在他人身上,更不用說強迫他人順著自己的意走,因為一群人也是可以懷著各自的目標去追求共同的成果,舉例來說,就像在海賊王中,魯夫與他的夥伴們都有各自的夢想要達成,卻還是聚在一起踏向相同的旅途,追求共同的目標。若組員是自己找來的話,遇到這種情況很容易倍感憤怒,覺得自己看走眼了(對自己感到氣惱),認為對方根本無法協助自己達成目標,悔不當初。但沒有人會注意到「物以類聚」的想法早在一開始分組的時候就已經在作用了,人傾向於挑選和自己接近的人,甚至只是對於教室位置的選擇類似也行。在這個前提下,學生不自覺地就會將自己的想法、目標,甚至是做法套用在其他組員身上,因此看不見其他的東西,當然也看不見對方所重視的學習面向是什麼,那就只能在小組報告結束之前,一直一肚子火了。也許,還是會有人立志要「搭便車」的,但一種米養百樣人,讓你每次課堂分組的時候,都遇到設立相同目標的人,機率真的有這麼大嗎?
  對小組中其他成員的看法,再加上情緒的狀態,這幾乎就能左右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態度了。而一個學生在學習上是否正向積極,又會對他所處小組的成員產生影響,那麼小組的學習效率也會因此受到波動。從上述觀點來看,也許讓老師直接按照大家的差異性做S行分組,是較妥善的做法。但這只是這件事的其中一個切面,也許從其他方向切進去,會看到截然不同的風景也說不定。

2012年5月6日 星期日

創造思考教學法

一、創造思考教學法的特色

  簡言之,就是激發學生創意,以增進學生的創造力或想像力。這句話雖然簡單,但很讓人傻眼呢!因為長這麼大,不單單自己對創意的概念還是很含糊,身邊不要說是「有創意」,就連清楚理解「什麼是創意」的人好像也不多。還是說我誤解了?因為自己搞不清楚就不知道其他人有沒有?看了一下書本(教學原理與設計,沈翠蓮著)的解釋,似乎用了很多讓人一下就懂的成語呢!像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出類拔萃」和「面面俱到」,總而言之,都是需要絞盡腦汁才能有成果的,所以才會稱這些為創造思考吧!
  沈翠蓮在書上有提到「有創造力的人,會充分顯現出他求知思考的態度、動機、興趣、情緒等人格特質。」,所以如果讓學生變成有創造力的人,那這樣的學生學習動機就會很高,態度也會很積極。那教師該如何將學生變成有創造力的人呢?其實小組演示的時候就已經講解得很詳細了,而且還是很好記的口訣-「隨變問,聽說不美觀」,我大略的整理如下:
隨:隨時隨地。
變:變化教材教法、評量和作業方式。
問:使用創造性發問。
聽:傾聽、專注和接納學生的意見。
說:鼓勵學生開口說。
不:創造思考十誡-早判、輕視、限制自由、嘮叨、強迫盲從、排斥失誤
         、壓迫與競爭、懷疑、只教課本和作不適要求。
美:讚美學生。
觀:觀察體驗知識的奧秘和生活結合的教學。

二、實例

  HASSE Space School 的課程是我想介紹的,從網站上方那一列的「品牌介紹」點進去看,就可以看到他們希望學生能「超越自我,創造不凡」,HASSE 給學生很多激勵與誘因,讓學生去思考自己有興趣的誘因,其課程安排也相當多樣化,包含太空任務模擬、科學實驗、醫學鑑識、海洋生態、牛仔生活、球賽體驗、專案報告和歌舞表演等,主要可以分成三大主題:太空探索、海洋生物、創意文化,是以實境體驗取代坐在教室中的教學,可以看出其課程本身就相當有趣。
  他們使用的教學法是「情境式教學」、「PBL問題導向式教學」和「青少年的七個好習慣」,而其中「青少年的七個好習慣」則包含了激發好奇心與想像力的創意訓練。比較有趣的是,這個「青少年的七個好習慣」是要經過授權使用的,這太讓人驚訝了。

延伸閱讀:「青少年的七個好習慣」,其實是指七個生活上的好習慣,這個部落格把這七個好習慣列了出來,大家可以參考看看,試著讓自己超越自己吧!

三、如果我是老師的話

  既然創造思考教學法的特色中就已經提過「隨時隨地」了,那其實不管上什麼課程都可以用呢!最方便省時的方法,也許就是「問」學生問題,然後在遵守「不」的原則下,「聽」學生「說」,接著讚「美」學生。如果是高中物理或國中自然的話,可以試著問學生:「發電機的發電方法是利用電磁感應產生的,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發電的方法嗎?」、「鮭魚和老鼠都是脊索動物門,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的地方?」、「這是我們常看到的電扇,為了達到能吹出風的效果,其中運用了什麼樣的物理原理?請列舉。」、「假如你今天在太空總署工作,你要發射一個人造衛星到太空中,讓這個人造衛星能一直停在台灣上空,你要怎麼做?」、「去沙漠旅遊時,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生物?」等問題。

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海洋天堂

《海洋天堂》是在描述一位肝癌末期的父親王心誠(李連杰飾),在他僅存的歲月中,是如何為他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大福(文章飾),尋得人生的出路。

  一開始他只想得到帶著孩子一起走,下圖是他們投海前的身影。
  可是,這個方法卻行不通,所以帶著大福返回住處的心誠只好另尋他法,於是父子兩人暫時又回到了日常生活中。心誠回到海洋館上班,像平常那樣帶著兒子大福一起前往上班地點,而大福此時展現了他驚人的泳技,就像一條活在海裡的魚一樣,這也揭示了為何父子兩人投海自殺未遂的原因。下圖為大福在水族館中游然自得的景象。
  心誠問遍了自己所能查到的所有社福機構,其中大部分都回絕了他。就算是有希望的地點,在心誠親自帶著大福跑過一趟之後,也都只能敗興而返。最後是劉校長帶來的一線希望:是一間剛成立的民辦機構。心誠決定將大福送往此機構。
既然大福未來的容身處已經找到了,接下來就是訓練大福有最低限度打理自己生活的能力。除此之外,為了擔心大福會掛念自己,心誠想出了一個方法:將海洋館中最長壽的生物-海龜,指定為自己的替身,下圖為心誠向大福解釋以後這個海龜就是自己的景象。
然後心誠還自己扮演海龜陪兒子游泳,下圖即為心誠扮成海龜的樣子。
  在經過這些努力之後,心誠燃盡自己最後的生命離開了,而大福在這之後也如父親所期望的,好好地過著生活。

電影官網部落格:《海洋天堂》

  我覺得這部電影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就屬王心誠的這個角色了。也許是李連杰真的演得很傳神,我覺得我在「心誠」的臉上看到很多很熟悉的表情,就像隨處可見的父母,我仔細思考了一下,我其實沒有什麼機會這麼深入地觀察到我生活週遭其他父母和他們孩子之間的互動,所以那些熟悉,全部來自我的父母親,我可以很輕易地想像我的父母對我、因為我,而露出同樣的表情,也許我不是像大福那樣需要特殊關懷的孩子,但父母親關愛自己孩子的心都是相同的。這就是我對心誠這個角色特別有感觸的原因。
  雖然有些人看了之後覺得心誠是很孤獨的,但我其實不這麼認為,很多事的確無法跟他人說起,而這的確令人寂寞;孩子無法正確回應自己的感情,這的確更讓人寂寞,但心誠的身邊有很多人對他或他兒子伸出援手,他們並非孤軍奮戰,而這些人都把心誠將一切奉獻給孩子的身影看在眼裡,就因為大福有一位這麼努力的父親,所以在喪禮上時,連當初拒絕心誠的海洋館館長也決定讓大福待在海洋館工作,這真的就像那位當初收留大福的民辦機構小姐對心誠說的,她很榮幸能認識心誠這樣一位父親。
  在片中,特別有幾幕場景我想特別提出來。第一個是心誠重回工作岡位後,為了救看似在水中觸電的大福而跳入池中,最後反而被大福救上岸,上岸後,心誠問大福,當初投海時,是否也做了一樣的事。我提出這一幕,其實是想跟另一幕場景進行比較,也就是當心誠跟大福回到家後,心誠痛到站不住,窩在沙發上時,大福依舊重覆著他整齊規律的行動,其中一個步驟就是坐在沙發上,而且還必須是固定的深度,結果窩在沙發上的心誠因為大福這個舉動瑟縮了一下,也就是下圖的模樣。
  看到這裡,總會覺得大福是個很為難人的孩子,但就像他一定會把鞋子擺整齊再穿脫一樣,我覺得大福只是不知該如何變通,他的行為模式是重覆且固定的,但不代表他不愛父親,或不懂愛,因為在之後被父親送到收留他的機構時,才過了半天,他就因為沒有父親開始煩躁了,劉校長也這樣安慰心誠,說大福只是不懂如何表達他的感情,而且加上先前大福三番兩次搭救落水的父親,其實我覺得,心誠自己也懂,雖然會因沒辦法獲得正常的回饋而感到寂寞,但也不是真的感到寒心。
  所以在沙發上的心誠跟大福對望的時候,那個表情,有點像是帶著理解與無奈,雖然身體很痛,但並沒有心酸的感覺。甚至我看著看著,還會誤以為自己其實看到的是父親帶點為兒子感到驕傲的表情。
  另一幕是當心誠在問兒子會不會想他的時候,大福重覆了他的問句,於是心誠說了句:「我會想你的。」那個表情與聲調,不單單只是告訴大福自己的感受,甚至期待轉過身去的大福能重覆這句話給他聽,有點像是,就算大福只是複述他講的話也好,他想在最後聽到大福說出對自己表達感情的話語,但是大福保持沉默,於是他帶點失望,又像是自我安慰地自己再說了一遍:「我會想你的。」同時,他也很堅定地藉由這句話傳遞了自己的感受給大福知道,畢竟自己的時日已經不多了,該傳達的事,就要好好地傳達。下圖即為父子兩人進行對話時的場景。
  最後我想提的是海龜的設定,一開始看著他指著海龜告訴大福:「這是爸爸。」的時候,其實會覺得很扯、很令人發笑,可是後來看著心誠很努力地扮演大海龜的樣子,知道了他的認真,就會感到認同,甚至還深深地希望大福能真的把海龜當成父親。再加上之前大福就曾經因為想念會扮成小丑的鈴鈴,而跑去依偎在麥當勞叔叔的身邊,我想,要大幅把海龜當成父親應該也不是難事,也覺得心誠的確真的很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孩子想念自己的時候,會需要一個擁有相同鮮明屬性的事物來陪伴,所以他安排了壽命很長,且會一直都在海洋館內的海龜來當替身。

  像大福這樣的孩子,其實是有機會在我們生活周遭出現的,像片中的柴嫂只是個雜貨店老闆娘,她也遇上了大福,尤其現在台灣有些學校開始實施融合教育,讓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兒童完全融入普通班,這增加了我們碰上這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的機會。身為家長,也許你孩子的班上就有一位這樣的同學;身為老師,你帶的班級裡也許也會有這樣一個學生,那麼,在教學的過程中,到底該如何看待這些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呢?我想,既然是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了解他們真正所需要的特殊需求是很重要的,而這些孩子的特殊需求雖然各有所異,但是他們需要的教育者(或者該說他們渴求的教育者)卻都至少有著一些共通的特質:情緒穩定、態度適切、真誠關懷、耐心與包容等。這些特質其實不單單只是這些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就算是一般學生也都非常希望能遇到這樣的老師吧。
  除了這些特質之外,我想「公平」會是個需要立即進行考量的部分,因為「公平」常常都是人類的搞不清楚又極力去做的一件事,在一個班級中若有了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大家會很快地學會「齊頭式的公平」並非真的「公平」,但如果不是齊頭式的,特殊與平常到底要拿捏到什麼地步才能稱之為「公平」?光是這樣就非常令人頭疼了呢!
  也許就像心誠一樣,照顧大福這樣的孩子,他需要很多人的幫助,身為教育者面對這樣的融合班級,班上學生、家長們與校內同事們等人力資源一定都是不可或缺的。在這種全體總動員的情況下,能學到的東西是很多的,像是尊重與包容之類的,所以教育者看待這些特殊教育需求生的方式,或許用「從上帝手上得到包裝著試煉的禮物」的眼光來看,會是個不錯的角度。

延伸閱讀: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這篇是針對十二位臺北市的國小教師進行深入訪談的研究,談的是普通教師在面對融合班級時的經驗。

  我還沒真的遇到像大福這種患有自閉症的孩子,但除了自閉症之外,有些不同特殊需求的孩子,像是智能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語言障礙、肢體障礙、身體病弱、情緒行為障礙、學習障礙、多重障礙與發展遲緩等,也可能是很普遍的,因為天總有不測風雲,人的旦夕禍福是很難講的,若是曾經發生過什麼不幸的意外,那麼很可能造成肢體障礙,而這樣的學生就會有無障礙空間設計的特殊需求。
  我本身在就讀國中小時,就曾經遇過有特殊需求的同學,她是一位有視覺障礙的女孩,小時候曾經發過高燒,造成視神經開始逐漸萎縮,所以她隨著時間慢慢流逝,能看見的東西越來越少,到國中的時候,她能看見的範圍似乎只剩下距眼睛幾公分內的十元銅板大小了。雖然我不清楚視障生是否很普遍,但因為跟她同班過好幾年,再加上大家小時候或多或少都發過高燒,總覺得生活周遭有相同特殊需求的人應該不少。
  而因為她,有件事讓我印象深刻:由於我那時常跟她混在一起,每當帶著她在校園裡面到處亂晃的時候,我常會在她身後、雙手搭在她的肩膀上前進,順便提醒她前方有幾個階梯往上或往下。在畢業後,各奔東西,某日因緣際會,我參與了幫助視障人士的體驗活動,我才發現自己早已學會了很多這方面的常識,例如一起行動時從身後搭肩並出聲提醒之類的,我在那個體驗的當下,還以為自己因為當初身邊有這樣的對象而無師自通地領略了一切!但仔細想想,其實會發現,這些應該都是她教會我的,因為既然我們當時混在一起,總會需要把彼此的事情告訴對方,這裡面一定也包含了彼此的需求,我想我應該是因為這樣學會這些的。那時真的沒注意到呢!一直到分開很久了才發現這件事-我真的從她那邊學會了很多我不跟她接觸就沒機會知道的事。

  最後,來講一點我看完電影的感覺吧!片中演員有我喜歡的兩個人-李連杰和桂綸鎂,所以我看得很愉快,再加上李連杰的動作和表情都跟我爸媽會做的好像,忍不住就覺得他演得很好呢!由於劇情是刻劃親情的故事,所以走溫馨感人路線,相當催淚,害我擦得袖子都濕了(沒辦法,我不喜歡用衛生紙)。整體來說,這是一部好電影,要是本身喜歡看親情片的話,我相當推薦這一部。